男人,需要良好的教育
我覺得愈傳統背景下成長的男性,愈是傾向大男人、不善表達自己,
反而我認識西方國家開放式教育的男性,他們的「女性特質」就比較強,
我是指他們比較能溝通、柔軟、比較不需要去滿足那個「男生不可以哭」的東方價值的期待,
反而覺得他們更可愛、是因為他們那真性情、不虛偽而讓人欣賞。
我覺得傳統華人男性背的包袱就很大,不成長改變的結果,實在就是經營人際關係破裂,
夫妻缺乏親密,真的家庭教育要負起很大的責任啊。
不要只在學業成就上要求,然後教出一個沒有情感、愛人能力的孩子,他也不會對你貼心的。
有男孩的父母親,希望以下文字能有所幫助:
有一種現象:
男孩常被期待比別人強、不能輸,壓抑情感、不能訴苦抱怨,
另一方面獨子現象使得男孩被縱容得無法承擔壓力、不會處理感情問題。
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
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科學家說: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
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
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
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
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
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
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
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
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
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
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
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
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
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
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
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
「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
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
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節錄自康健27期文/胡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