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愈來愈聰明是天性

我相信大腦的結構是愈開發愈聰明的。我也看過BBC有相關的節目。
特別是如果你本來就對某些事情比較有專才,加上後天的磨練和興趣,一直使用那個那個能力,
於是大腦相關區的連結就會愈來愈緊密,就像織毛衣一樣,愈織愈大片。

【大腦是一直不停因外界刺激而改變裡面神經迴路的連接,大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
我們的觀念會產生行為,行為又會回過頭改變大腦的結構;
先天(基因)決定某個行為,這個行為又會回過頭改變大腦。】

就算大腦曾受過傷或是先天上有所不足也是可能治癒的,只要透過外在的訓練、練習,
也會慢慢開發出這個不足的能力。

這篇文章很好,是一本書的導讀文章。
不管你有沒有孩子,都值得大家看看。



<改變是大腦的天性-- 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


導讀:每一個經驗都改變大腦的連接/洪蘭


二十世紀神經科學最大的衝擊就是擎天的兩個教條──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
神經細胞死亡了不能再生──被推翻了。這個劃時代的改變對病人復健及教育觀念有重大影響,
它顛覆傳統上「大腦受傷了,一輩子就是如此了,不可能康復了」的觀念,
也挑戰過去「笨孩子不可教,只能去讀放牛班」的偏見。

過去教改說,每個孩子頭上都有一片天,我們看到了實驗證據,的確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現在的教育觀念是:假如這個孩子沒有學會,是這個老師沒有教對,
因為老師沒有花時間找出孩子的長處,從他的長處切入。
(If the learner has not learned, the teacher has not taught.)

從大腦實驗看來,每個孩子強處都不一樣,連雙胞胎大腦處理同一事情的活化量都不盡相同,
所以沒有不可教的孩子。腦科學的進步徹底改變了教育的觀點和因應的政策,
這也是我急切想把這本書介紹到台灣來的原因。

我們的大腦是一直不停因外界刺激而改變裡面神經迴路的連接,大腦是環境與基因互動的產物:
我們的觀念會產生行為,行為又會回過頭改變大腦的結構;先天(基因)決定某個行為,
這個行為又會回過頭改變大腦。例如閱讀會改變大腦,文盲跟識字者在處理文字訊息時,
大腦活化區域不一樣。文字是五千年前的發明,是遠古祖先的時候所沒有的。

有人說:人會閱讀是個奇蹟。人的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所以不管是什麼文字,
大約都有百分之六的人不能閱讀(這叫失讀症,dyslexia)。在閱讀時,
大腦基本上調動了很多原本做其他功能的區域來負責文字的處理,
就好像現在負責辨識文字的區域原來是負責處理面孔的。

一個有彈性的大腦就好像個能幹的家庭主婦,要燒菜,薑沒有了,用蔥代;鹽沒有了,用醬油代,
它是以功能為取向的,相同功能的區域可以彼此代替。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你要開車到某處而主要道路斷了,你一開始會呆在那裡不知該怎麼辦,
然後你會找出高速公路未開之前的舊路,穿過農地,繞過斷橋,你走小路的次數越多,
就越能找到更短的捷徑來達到你的目的地。
大腦的可塑性就是越常用的,連接越強,不常用的就被荒草淹沒了。

我們的大腦就好像玩黏土一樣,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改變黏土的形狀,
假如你開始玩的黏土是正方形,然後你把它搓成圓球,雖然它仍然可以回歸正方形,
但是它不再是原來的正方形,它裡面分子的排列不一樣了。
元宵節時吃湯圓,每顆湯圓外表都一樣,但是一咬下去就知道這師傳搓揉的工夫,
因為裡面分子的排列不一樣。

一個有精神病的人,即使行為被治癒了,他的大腦也不可能再回復到他未發病前。
因此我們大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非常小心,它會對孩子的大腦留下痕跡,
更不可因我們觀念的錯誤,一定要上明星學校,光耀門楣,而把孩子推進精神病院,造成一輩子遺憾。


最後有一點一定要指出的:台灣一直受日本的影響,社會上流行著日本人說的右腦革命、
右腦開發的謬論。在本書中,所有的科學家都指出在嬰兒發展的初期,大腦的兩邊是很相似的,
核磁共振的片子顯示一開始時,聲音在兩個半腦處理,兩歲時,新奇的聲音才移到左腦去處理。

我的兒子在八個月大時,給他聽中文的四聲聲調,他在右腦處理,一歲以後換到左腦,
因為那時他已經知道這聲音跟他的母語有關,但是外國人到了二十歲還把四聲當物理音處理
(當然對他們來說,它的確是物理音,所以在右邊)。

我們的兩個半腦一開始時都能處理訊息,慢慢的處理得好的開始獨攬,同時送出抑制的指令,
叫另一邊不要做,何必兩人都做同樣的事情呢?各做各所擅長的事即可。
因此絕對沒有日人七田真所說的「右腦先發展到三歲才長出腦梁到左腦去」的說法。

腦與學習和教育的關係大家已經看到了,哈佛大學每年都在辦腦與學習的研習會,
每年都有幾千名老師報名。但是有不肖商人看到這個商機,
利用國人崇日(換成現代流行語叫哈日)的心態,引進不正確的幼兒教育方式,
不但大賺我們中國人的錢,而且殘害我們的幼苗。

北歐國家老早就知道太早上學,孩子還未成熟就教寫字算數對孩子身心情緒發展不好,
但是國人一窩蜂把三歲孩子送去學心算,學「潛能開發」,這是揠苗助長。
本書所訪問的幾位腦科學家,如莫山尼克、帕斯科─里昂、葛瑞夫曼,都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
他們的論文發表於《科學》、《自然》等國際一流的期刊上,因此,他們的實驗結果是比較可信的。

「知識是力量」的前提是,知識必須是正確的知識,才會發揮力量。
正確的知識被接受了,不正確的知識就無處容身,

希望本書能帶給父母、老師、病人及所有人一些正確的大腦觀念,
讓大家知道我們的腦是如何運作才產生我們的行為,從而保護自己的大腦,讓大腦為我們工作得更久。
上一則:不會忘記的甜甜情事 下一則:港式叉燒焗麵包(補叉燒做法)
我要留言:
  • MMsBlog
    2008-04-28 04:17:56
    看過洪蘭翻譯的大腦的秘密檔案..很好看,既然小熊介紹這本..也來去書店翻翻看^^
  • 小公主
    2008-04-27 13:37:57
    腦就像機器越動越靈活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