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逐漸遺忘的 | 此處孕育私衣櫃。(一)

【師大】逐漸遺忘的 | 此處孕育私衣櫃。(一)

(圖片攝自ROMIS)

 

 


 

在這裡出生與成長,不知道能否稱得上養出和土地間的深厚感情,但,似乎開始意識到身體裡存在著「家鄉」的概念。

--就在大家紛紛搶駐這塊土地、詮釋土地,(註一)而街景地貌與在地文化出現顯而易見的落差,接著假自由經濟與文化觀光(註二)之名,壓迫在地居民生活空間與品質(註三)的時候。


在這一場鬧哄哄地定位土地、行銷土地消費土地的過程裡,我看見好大喜功的年輕地方政客與外地投機客為了迎合觀光與商業活動,以「好賣」的語言標價此處,一邊標誌師大一帶文教環境,以及養育出的那些獨特文化與文人,另一邊卻急急忙忙地接著來吧來消費。只是,多數長居於此的文人 不銷售,只是求學、寫作、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灑掃門庭植栽、喝咖啡聽音樂逛街看電影生活...過著極為小品尋常的生活,愛上這裡的,繼續這個循環,響應生育政策生下下一代。只是,若沒有安靜安寧治安良好的巷弄,文人 該怎麼生活?

我不是文人,一家人平凡地在這裡出生長大,台北市的這個區塊氣氛淡雅閑靜。

除了整個台北的空氣汙染問題,不曾受苦於土地與環境,不曾水患天災;

除了公車上遭人摸一把,或離開師大自習室,遭外生跟蹤搭訕,只是這類尋常城市騷擾,實在稱不上人禍或治安堪慮。是啊,這裡平靜舒適地連扒手都沒有,且因學區位置一向一屋難求。

至少,我成長的過程是這樣的。

 

小學走路回家的路上,經過當時仍在泰順街的雙魚坊,那時她是間印度尼泊爾風情的布店、 藝品店。店老闆披頭散髮,頭頂奇怪的帽子,說話瘋癲,即便面對一個小學生也不惜字,店裡常常聚集一群差不多奇怪的大人。隨後沒多久,她搬到師大路巷弄裡, 佔據一個怎麼看都是廢墟的房子,門口掛了長長的絲巾,大概是原本店裡沒賣掉的布品。雙魚坊成了師大當時少見的異國咖啡廳之一,有人說那類裝潢稱做地中海風 格,我不懂,卻戀上麥咖啡的味道,老闆親自向我解釋過這杯明明是麥茶,口味卻是咖啡的飲料來自某個中東國家。不瞞您說,他說了一個地方,只是將近十五年前 的事,印象好模糊。而那個披頭散髮的老闆接著在附近連開一家家的cafe,店最遠展至陽明山,上過幾次新聞,人不再披頭散髮,也難在店裡遇到他。不用久, 麥咖啡走了味。沒隔幾年,幾乎足不踏入雙魚坊,不願深究現在店主是不是依然是那位貌似瘋癲卻極具商業眼光的中年大叔。

 

類似的經驗在師大一再再發生,就像人生中許多聚合一樣。在安安靜靜地巷弄間,我學會應對這些感情。

但這些在這塊土地上無數次上演的劇碼,卻不曾經人紀錄並詮釋,彷彿師大不曾經歷黃大洲時期掃蕩攤販、去夜市化的行動,不曾是牛肉麵街、不曾是泡沫紅茶街 ...,直接就跳到網路上盛傳的五分埔和士林夜市接班人的位置,或者,不假思索地成為韓良露筆下的南村。在各種價值的詮釋中,關於這塊土地的歷史被扭曲和漠視,有些回憶聽起來很熟悉,仔細想想卻覺得很陌生,也許是話語一出了口,就偏離了事實。

無論如何,我希望以在地人的私角度,嘗試憶起並寫下這塊土地的過往。

 --若現在不這麼作,也許以後就再也記不起了。

 

比方說,我的衣櫃。

 

經歷在地居民抗議夜市擾亂社區秩序,黃大洲大刀闊斧剷除夜市與攤販,在地居民的力量形塑這個區塊,定義此區絕非商業區,社區發展不仰賴市集活動。(註四)


師大偶爾出現些小攤,但多不長久。

真正長期擺起來的是復興美工畢業的阿邦和當時的女友,憑著阿邦對女裝的獨特眼光,他們擺賣起日本外流或者日系風格的女裝,比起東區自然便宜許多。

但也絕非現在這商圈到處是的每件一百,他們的賣法是量少物稀跑款不跑量,累積起資源和經驗,他們養成長期的顧客,就在龍泉街六十一號開起了師大第一家女裝店--六一。(這是不把從永康街流行到龍泉街的印度風情服飾店,以及中式藝品店兼賣中式服裝的生活提案三納入的說法。)

 【師大】逐漸遺忘的 | 此處孕育私衣櫃。(一)

 

阿邦他們最早擺攤的位置大約是在現在冰火波羅油的隔壁巷口,當時是泡沫紅茶店的門口,該位置在阿邦他們轉營店面後多次易手,多半是由風格鮮明的個性青年主導,那塊角落是這裡服裝配件攤的重要位置。現在已經和後面店家整併,成為一家偽韓店。
【師大】逐漸遺忘的 | 此處孕育私衣櫃。(一)

 六一賣什麼呢?

 比方說,這條她們五年前就在賣,而今年非常流行的百褶長洋罩衫和長裙。

 是流行的,但不粗俗,價格一千上下,學生價位。

不容易撞衫,不易替代。

 【師大】逐漸遺忘的 | 此處孕育私衣櫃。(一)

師大女裝店家逐漸多了幾家,台北街頭韓國貨也漸漸多了,阿邦和當時女友小涵(現在老婆)高瞻遠矚地在師大路上開了首家韓國貨店--Lady Bugs。

 區隔六一的平價,Lady Bugs訴求社會新鮮人,單價提高至兩∼五倍不容易撞衫,不易替代。


這件香檳色緞面風衣,折前售價大約是八千左右。

這個路線和後來台中的激進的修道生活很相似。

 

不過這間撐不了多久,不堪學生族群愛殺價,小中產白領太太也愛殺價,老菸槍又務實的商人小涵決定收掉Lady Bugs。

 

改去六一對面開了間單價更為低廉且男女混賣的OH MY GOD~,該店呈現美式風格,而貨源則不宜深究。

 

六一的經營模式和同時期主張親力親為維持統一調性和小眾格局的NOTTING HILL、ROMIS或者稍晚的画兒大不相同。直至近年,ROMIS才展出步調咖啡和最近收起來的POST兩店,延伸的分店也都持續ROMIS的語言。

 

除了自己擴點,愛泡夜店的小涵也和一群摩拳擦掌進入這個商圈的新朋友交換開店資訊,除六一改變經營模式,也有許多店家在阿邦和小涵的協助下,在師大路與龍泉街的巷弄中,卡到位置並開店。

早期的師大服飾店家中不易見這類規模性的卡位,然而,協力群聚正是台灣傳統產業(譬如自行車製造業)的經營特性,六一協助下的子店家有意識地避開六一的選衣風格,不作價格戰,並以此相互區隔。

 

同期的展店和協力之餘,在地不乏八卦巷語。店家之間的夜市人生,雖不值得討論,但可以注意的是由阿邦一掛帶來除了同群的協力卡位,也有出自阿邦派系,卻因私人因素,彼此關係劍拔弩張的店家。

 

另 外,師大由六一帶起的協力群聚,和五分埔以成衣製造而起的群聚模式有著區域發展與動機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以現在的師大看來,或許難以辨識,但溯其源頭,以 及在地居民背景,便可以輕易區別,師大店家多為外來商客,仰賴在地居民與來往的學生支撐消費型態;而五分埔則是以成衣製造而起,主業外銷,並轉為吸引外來 消費者的商業聚落。

 

 

 

(續)

 

 



註一:韓良露,2007,大城市小村落──「南村落」風波之我見。中時人間版。

註二-1:交通部觀光局和南村落共同推廣的觀光計畫--「康青龍」生活街區

  -2:吳孟樺,2010,台北創意群聚空間發展研究-以師大街區為例。東吳社會所碩論。

 

  -3:劉維公,2010,巷弄文化是城市競爭力的一環。2010年創意漫遊-你的,在地生活趣系列講座。

 

註三-1:王靜茹,2010,師大商圈轉型 居民權益淪落。中時論壇。

   2:中天新聞,2011/3/1,痛失心血 師大副校長遭竊

   3:網路文章:龍泉街70號一間白色的服飾冒牌店有扒手

   4:網路社群:還我優質師大夜市

   5:私經驗:【私省】公民的尊嚴 | 他們說,我們住在大安區。

 

註四:自日領時期,師大就是一個軍公教群聚的區域,即便國民黨領台依舊如是,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從日籍官員換成國民黨軍官。這裡和全台灣所有被稱為夜市的地方不同,此處沒有傳統產業、市集商家的歷史,只是供應軍公教與學生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場域。在我幼稚園或小學的時候,嗯,八零九零年代,除了原有的軍公教,有一批隨著經濟起飛現代都市成形移入這個區塊的白領階級,包括時興的金融新貴與技術專業,看上此處文風鼎盛,適宜生活,在此落地生根。(附近新民小學、古亭國小,到現在龍安與新生國小都是北市當紅小學,即便現在少子化問題嚴重,在地新民、龍安、新生也能不受威脅。)夜市的過度膨脹開始影響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與風格,遭到在地居民強烈反彈,去夜市化是這個地區的特徵,說明此區重視住宅品質而非商業活動。和台灣多數的傳統老街不同,這裡從來就不是貿易市集,沒有大地主、沒有地方望族、沒有在地傳家美食,此處食肆撐不及二代,能有一代撐過十年已經罕見。

 


當西門町大搞各式各樣時髦的次文化(比方說刺青?) 沒了小吃撈金魚、彈珠台的師大則曾經成為泡沫紅茶街,聚集一些被描述成不唸書、愛打牌的 不良青年,(此說彰顯這區的價值)引發居民不悅;現在頂好位置二樓,過去那間撞球室,讓在地人相當反彈;地下社會當然也不曾逃過偏向保守的在地人的抗議聲 浪;大概只有Blue Note最低調;這裡就是開不成LUXY和摸摸茶(?),這裡不是刻板想像中的老台北,也沒有老台南老台中的那種早期都市痕跡。師大不存在西門町 、士林 、東區那種時髦流行最奢華最in最hot邊緣且反叛的性格,無法發展任何型態的娛樂重鎮,這裡不屬於青少年不屬於商人,這裡就是那一群號稱想法開放,實則作風保守的那群軍公教與新興白領階級實踐人生的居所,還有,不可忽視的,正在接受訓練成為公教與白領的那一群青澀大學生。









原載於:

【師大】逐漸遺忘的 | 此處孕育私衣櫃。(一)



 



上一則:【電影】三個人的平衡-《情遇巴塞隆納 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 下一則:【電影】男人不存在,女人卻繞著他打轉-《女人至上THE WOMEN》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