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時常會覺得緊張、撐不下去、好想放棄、睡眠品質不佳、容易煩躁嗎?親愛的,當心裡感到不舒服時,表示是時候,該讓身體動起來了!
瑜療師旭亞說:「讓身體動起來,是為了讓心靜下來,看見自己的需要!」
《瑜伽療心室》 的作者王旭亞,是一位瑜伽療癒師,工作內容是運用瑜伽的方法和技巧,協助個案,透過不同的瑜伽身體動作,調整和改善個人的身心平衡狀態。她認為,運動不只能療身,還能療心!
《瑜伽療心室》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它將困擾大家的七個問題,分別提供建議。七大主題包含了分心、疲乏、壓力、失眠、疼痛、焦慮和憂鬱。你可以直接翻到書中與當下情緒相對應的章節,進行閱讀,然後透過瑜伽的動作,讓生活中的不適感,得到緩解。
以下與大家分享,我最有感的三個觀點:
❤️分心,是因為你總把心分給別人
「遠離他人他事他物,是專注自己的第一步。」
書中提到一位個案,每次在上瑜伽課程時,總會時不時的查看手機或智慧型手錶。有時課程上到一半,還得先去打個電話,才能安心回來上課。
這情景好眼熟,因為自己在運動的時候,也是時不時就會分心,想去看一下手機,收一下email。有時候看個影片,或是閱讀篇文章,就讓自己遠離目標,不小心走偏了。
旭亞老師的處理方式,除了帶著個案做專注練習以外,也建議她,暫時遠離手機和智慧型手錶一小段時間。
經過實測後,發現這方法真的有效,光是把手機放遠一點,就能降低不少滑手機的次數。
❤️疲乏,是因為你的界線漸漸模糊
「有意識地給予和付出,才是對自己其他人真誠的同理慈愛。」
一位健康照護人員,因為總是處理緊急狀況,加上日夜顛倒的作息,產生了「慈愛疲乏」的現象。
在上瑜伽療癒課時,她開始啜泣,覺得自己好累。當情緒平復後,她發現自己的問題在於「沒有設定界線」,總是讓自己,做出超乎身體跟精神極限以外的事情。
身為四寶媽的我,也很容易產生「慈愛疲乏」的現象:
1.不停的給予,忘記自己
2.沒有界線,任人予取予求
此時,除了可以做做書中「恢復彈性練習」以外,也要以照顧自我身心為優先,設定自己的界線。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並且相信別人,有能力解決他自己的問題。
❤️從觀察日常事件,培養自我覺察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觀察練習,遠比瑜伽墊上的觀察更為重要。」
所謂的愛自己、認識自己和覺察自己,就是要有意識的,觀察自己的日常活動,尤其要關注自己的內在的反應。成為那個,最關心自己的人!
書裡頭舉了個例子,一次作者在捷運上,聽到一位60幾歲的阿姨,正與朋友開心的,以高亢的音調大聲談話。那瞬間,不知為何,她發現自己全身感到非常不舒服,當下,她決定先調節自己的呼吸,讓自己的身心穩定下來。
在那位阿姨離開車廂後,作者思索著,剛剛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她回想到,自己被責備的童年經驗。原來車廂那位阿姨的聲音,與懲罰她的家人,聲音太過相似,身體自動將眼前的體驗,與過去的記憶連結,導致作者產生不適感。
最後,作者決定採取的行動是,抱住自己,並告訴小時候的自己說:「沒關係,因為當時妳還小,所以妳無法做些什麼而受了委屈。但現在我長大了,我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每個回應。」
看著作者如此溫柔的對待自己,我好感動。這也才了解,原來「培養自我覺察能力」,竟然這麼重要!
💕寫在最後
當你感覺自己狀態不好時,就動起來吧!身心是相互影響的,心裡不舒服時,可以透過運動,釋放能量和壓力。更重要的是,要覺察自己的身體、呼吸、念頭、內心及整體感覺。
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覺察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急,要慢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把這些想法寫下來。然後,身體自然就會告訴你答案。
當我們的身體,有哪一部分感到不適時,千萬不要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若只關注在單一症狀,我們是看不清楚身心的全貌和訊息的。
正如作者在《瑜伽療心室》中所說的:「只是做,或有意識的做?只是活,或有品質的活著?身體健康,不完整健康?一切掌握在你自己的選擇間。」
(本文有 贈書活動 ,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
#塔妮雅閱讀
#2024年第100本
#幸福文化
本文第一次刊登 Readmoo閱讀最前線
《瑜伽療心室》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buyforfun.biz/3Hv9W
2024年塔妮雅閱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