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子宮肌瘤關鍵就在「內分泌」

擺脫子宮肌瘤關鍵就在「內分泌」

整理撰文/編輯部

 

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五名女性就有一人患有子宮肌瘤,好發年齡約在3545歲之間。如何察覺自己是否罹患子宮肌瘤?又該如何改善體質,遠離它呢?

 


 

「子宮肌瘤」是在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惡性的比例不到1%,其形成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體質有關,也可能是受到賀爾蒙影響,或因為生活壓力、不規律的作息帶來的內分泌失調所導致。許多患者在懷孕時肌瘤會變大,停經之後肌瘤又會逐漸萎縮、變小,部分可能有頻尿、便秘、經血量多等症狀,但多數人是完全沒有感覺,甚至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子宮裡有肌瘤,通常都是在健康檢查、懷孕照超音波時才發現,因此十分容易忽略。

 

 

 

依據生長的位置,子宮肌瘤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肌肉層肌瘤

是最常見的型態,臨床症狀較不明顯,通常是在例行超音波檢查時才會發現。此類型肌瘤要長到78公分大時,才會讓患者產生頻尿、下腹悶痛、便秘等壓迫症狀。

2〉漿膜下肌瘤

是從子宮平滑肌層往腹腔生長的肌瘤,由於生長空間較大、生長速度也較快,因此頻尿、便秘等壓迫症狀會更為明顯。

3〉黏膜下肌瘤

是從子宮內膜下層往子宮腔生長的肌瘤,屬於最容易造成經期大量出血的類型。伴隨著經血量過多,經期時有頭暈、易喘、臉色蒼白等症狀,也可能導致不孕。

 

要確認自己是否罹患子宮肌瘤,可透過婦科內診、腹部超音波、陰道超音波、子宮鏡檢查等方式診斷,若被確診,醫師會根據臨床症狀、患者年齡、有無懷孕需求等細節進行評估,決定要採取何種治療方式。

 

 

 

治療子宮肌瘤的三個方法:觀察、藥物、手術

一般而言,子宮肌瘤的治療分成三部分,包含定期觀察、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如果肌瘤不大,也沒有特別不適的症狀,或是患者正值孕期、年屆更年期、已經停經,通常無需接受手術,只要持續觀察即可;如果患者因為肌瘤引起了出血或疼痛,可以遵循醫囑服藥來控制。若在臨床上有劇烈經痛、經血過多而造成貧血,或肌瘤已經大到壓迫其他器官、漿膜下肌瘤可能扭轉等問題,才必須考慮利用手術治療。

 

利用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常見兩種方式,第一種是以「腹腔鏡子宮全切除手術」執行子宮切除,好處是術後恢復快、傷口感染機率低,亦可一勞永逸;但如果患者還年輕,仍有懷孕需求,則可選擇「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將子宮肌瘤從子宮切除,再將子宮縫合,其肌瘤的大小、數量都會影響手術進行的時間。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建議審慎評估再做決定。

 

 

 

切除後仍可能復發 應避免內分泌波動過大

不過,動刀切除子宮肌瘤,並不代表治癒子宮肌瘤,若患者在術後沒有改變生活習慣,依然有可能復發。因此,若患者術後仍有經期血量過多、出現血塊、經期過長,或是壓迫膀胱會造成排尿次數增加、壓力性尿失禁等膀胱功能障礙,就要再次提高警覺,儘速求診婦產科,由專業醫師診斷後續應如何治療。

 

追根究底,子宮肌瘤跟自身的情緒、內分泌密切相關,尤其工作壓力帶來的抑鬱情緒,特別容易讓內分泌波動過大,如果長期欠缺品質良好的睡眠,也可能誘發子宮肌瘤生成。因此,建議每位女性讀者都要學會減壓、疏通負面情緒,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憂方程式,加上穩定的作息、優質的睡眠,必然能改善肌瘤體質,降低子宮肌瘤生成或復發的機率喔!

 

上一則:濕疹別亂抓!這樣做,才能避免復發 下一則:腰背痠痛?從日常生活著手才可改善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