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腰痛是閃到腰了?小心,若疼痛延伸至臀、腿等部位,可能是坐骨神經痛上身惹禍!不過,脊骨神經醫學博士也提醒,臨床上導致坐骨神經痛產生的原因,不完全都是神經壓迫造成。所以民眾若想要一甩坐骨神經痛引起的腰、臀、腿疼痛問題,應先了解誘發自己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確切成因,再對症處理為佳!
坐骨神經痛是症狀非病名 非完全是坐骨神經壓迫惹禍
美國脊骨神經醫學博士張軒彬表示,其實在醫界,坐骨神經痛(Sciatica)並非疾病名,而是臨床上用來形容腰臀腿等下肢部位出現廣泛性疼痛、有灼熱感症狀的一個廣義詞。因此,由此可知,造成坐骨神經痛發生的原因,不一定都是坐骨神經遭受壓迫導致。
坐骨神經痛纏身非開刀不可?4常見原因,多可透過保守治療改善
至於,誘發坐骨神經痛產生的可能因素有哪些?是不是每一種都有開刀治療的必要?張軒彬博士強調,一般來說,除了因血管病變、腫瘤壓迫導致的坐骨神經痛,以及嚴重神經學上的症狀,如失禁、肌肉漸進萎縮無力…等等狀況,這些不到一成的少數案例,有開刀治療的需要。其他多可以保守性的治療改善。
坊間常見誘發坐骨神經發生的下列4大因素(佔9成左右),多可透過矯正不當姿勢、適度休養、復健等保守治療來輔助改善。故其建議民眾,一旦出現疑似坐骨神經痛的腰臀腿疼痛不適症狀時,最好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進一步評估、檢查,釐清成因以選擇合適的治療方針處理才是。
原因1/椎間盤突出:
這類型的疼痛多因駝背、抱膝而坐等不良坐姿,導致骨盆後傾,使人體椎間盤向後突出,被夾於脊椎骨間,進而壓迫腰椎神經根而引起。
原因2/肌肉拉傷:
在未適度熱身下引發運動傷害,或長時間久站或勞動的職業造成臀腿部肌肉群拉傷。常見如臀中肌或人體髖關節深處的梨狀肌等等都是好發的肌肉群。如運動選手、貨運司機、收銀員、餐飲業、老師等經常從事久站,反覆性、重複動作,進而誘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所導致臀腿痠痛的症狀。
原因3/關節活動失調或退化性關節炎:
初期因關節活動失調如,關節活動不順或過鬆。及可能造成關節的疼痛,這些疼痛就可能反射到遠端的臀部或甚至腿部。常見的如骨盆的薦髂關節失調,或腰椎的小面關節失調。失調的情況若置之不理,時間久了就會惡化成明顯的退化性關節炎或骨刺問題。
原因4/坐骨神經壓迫:
當位於臀部深處的梨狀肌過度緊繃,或是受到外傷而發炎腫脹,便有壓迫到穿過梨狀肌的坐骨神經的可能,而導致梨狀肌症候群上身,同時出現坐骨神經痛的症狀。
舒緩坐骨神經痛眉角多 脊骨神經專家:做2伸展操也要多方評估
除了說明臨床上,導致坐骨神經痛的可能因素,張軒彬博士另外也分享2招,臨床上經常建議坐骨神經痛患者進行的「威廉氏曲屈運動」、「麥肯基氏伸展運動」復健運動,提供給有類似困擾的民眾做為日常自我保健的參考。
不過,其也強調,下列運動並非所有下背痛症狀都適用,建議民眾最好還是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加以評估並指導後再開始;才不會因不當的運動,反造成情況惡化。且運動期間若出現異常不適,譬如,停止動作後仍疼痛難耐,更要當心可能是動作錯誤造成,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為佳。
【威廉氏曲屈運動】
1.骨盆後傾:找一平整地面/床面仰躺,雙腳屈膝、腳掌掌平放於地面。將手掌至於腰與地面之間的空隙;接著把骨盆後傾,腰貼近手掌將空隙填平。停留此姿勢5~10秒。
2.單膝抱胸:找一平整地面/床面仰躺、雙腳屈膝,接著將單側膝蓋抱至胸前,停留5~10秒,放下。然後,換邊重複上述步驟。
3.雙膝抱胸:找一平整地面/床面仰躺,將兩側膝蓋抱至胸前,停留5~10秒。
4.半仰臥起坐:找一平整地面/床面仰躺,雙腳屈膝、腳掌掌平放於地面。雙手環胸,保持骨盆後傾,並同時輕輕將肩膀抬離地面,至肩胛骨下緣離地既可緩慢放下。
5.大腿後方肌群伸展:取一高度與膝蓋同高的矮凳,放置於面前2步遠處。站姿預備,接著將一腿至於矮椅上,並保持膝蓋、腰桿打直。同時,儘量將胸部往前靠至至於矮椅上的膝蓋,感覺大腿後方拉緊即可,停留5~10秒。然後,換邊重複上述步驟。
6.大腿鼠蹊部伸展:取一高度與膝蓋同高的矮凳,把一下肢膝蓋跪於椅子上,保持腰桿打直,另一腳以弓箭步重心往前。覺得與椅子同側之鼠蹊部拉緊,停留5~10秒即可,若動作過程中不穩,前方可手扶牆壁或穩固的家具支撐。接著,換邊重複上述步驟。
【麥肯基氏伸展運動】
此為漸進式的運動,依序由簡單到較為困難。若做第三式已有嚴重不適,則建議先做第一與第二式即可,待狀況持續進步,再往下一組動作。
1.找一平整床面(勿過軟,以免失去支撐力)、趴平。
2.保持趴姿,接著把手肘置於肩膀下方,並撐起上半身。
3.保持趴姿,以類似伏地挺身姿勢撐起上半身,骨盆仍留於地面。
4.保持趴姿,胸部下墊枕頭伸展,每次療程以一次一個枕頭,再視情況循序漸進墊高。(視情況可保持該姿勢,連續持續1~5分鐘)
5.呈站立,雙手掌心貼於兩側腰間,身體慢慢向後仰。
注意事項:
最後,要提醒的是,在從事上述運動前,除了建議先專業醫療人員討論外。張軒彬博士也再次重申,以上運動皆不是越做越多就越好,還是應該量力而為;保持每次動作最多維持10秒,每回10~15下,每天重複3~5輪的頻率即可。部份動作過程中,可能會有些許緊繃或不適,若動作一返回,不適立即消除,大多是安全可以實施,但若不適情況持續,代表動作現階段不適合或有施做錯誤的情況,應立即停止進行、並由專業評估指導,切勿勉強。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167/614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