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除濕3原則 跟體內濕氣說掰掰
濕氣對每個人的影響不同,要避免濕氣入侵,必須從調理身體做起,才能有效與水腫、肥胖、疾病說掰掰!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每每進入梅雨季節、春夏交接之際,氣候就變得多雨潮濕。而這種潮濕的氣候,不僅衣服曬不乾,帶著一股霉味外,不少民眾似乎也跟著潮濕不適,彷彿像是沒擰乾的溼衣服,渾身沉甸甸地提不起精神。
濕氣入侵人體的影響:
「濕證」特性為黏膩妨礙氣機流通。若濕邪侵犯頭部,會出現頭部沉重疼痛;侵犯四肢,則會出現四肢酸重無力等症狀;侵犯腸胃,會有胃腸脹氣、食慾不振、大便稀軟或黏滯不暢等症狀;侵犯關節,則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侵犯肌膚,則會出現皮下水腫、皮膚濕疹等症狀。
- ● 頭重疼痛、頭暈
- ● 皮下水腫、眼泡浮腫、濕疹
- ● 四肢酸重無力、四肢浮腫
- ● 腹脹、胃悶、排便稀軟
- ● 關節腫脹痠痛
濕氣滯留體內 成百病之源
陳盈光醫師表示,就中醫觀點,春夏交接,暑熱濕氣侵入人體,會讓人覺得頭昏腦脹、疲倦沉重、胃口不佳等。身體若代謝差,水分
堆積體內,體內濕氣加重,除了會造成水腫問題,更可能因此引發其他健康隱憂。
「濕為長夏的主氣,且有內濕、外濕之分。」雅丰唯心中醫診所總院副院長陳盈光醫師指出,梅雨季節以至夏天,難免受濕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濕重濁、黏滯、向下特性的外邪)所困擾,「外濕」多由長期陰雨連綿,氣候潮濕,或居處潮濕,水中作業,淋雨涉水,汗出後濕衣未能及時更換等外界濕邪所致。
至於「內濕」,以中醫觀點來說,「濕」其實是滯留在體內的多餘水分,這主要是疾病病理變化的產物。她接著說明,「這種體質常因長期飲食習慣不良所致,例如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嗜食生冷或嗜酒成癖,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症狀為腹脹食少、四肢疲倦、神疲乏力、氣少等),體內積聚多餘水分滯阻形成濕重,即所謂『脾虛生濕』,且營養不能正常輸送至全身,無法代謝的廢物,也會堆積在身體局部,形成腹部及腰腿處的肥胖。」
許多疾病發生也與「濕邪」有關,故存在體內的「濕」,不容小覷。陳盈光指出,中醫辯證中,「濕邪」被視為引發及惡化「代謝異常」疾病的關鍵。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她進一步說,外濕和內濕會相互影響,體內濕氣重的人,一旦與外來的濕氣裡外相合,就會更加糾纏不清,這也是為什麼濕氣重的人一遇到梅雨季節或陰雨天,濕濁阻遏氣機(泛指人體的功能動)與清陽(即體內輕清升發之氣),人體會出現頭昏腦脹、睏倦、四肢沉重無力、缺乏食慾、皮膚濕疹發作、臉上黏膩不舒服、腸胃不適、大便變得軟黏且排不乾淨等症狀。
體內濕氣滯留,造成肥胖與水腫!
陳盈光醫師說,就中醫觀點來看,肥胖、水腫,與體內濕氣滯留是有關係的。體內濕氣重者,多為「痰濕體質」,脂肪在中醫觀點來看,即是一種痰濕的表現。陳盈光表示,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人體所吃下的食物,會藉由肝、脾運輸到五臟六腑,營養組織器官。當這個作用失常,即無法將營養即時輸布到臟腑四末,就會變成痰濕儲存起來,痰濕不僅會變成有形的肥肉,更可能會造成高血糖、高尿酸,或引發其他疾病的產生。
痰濕體質常見的11大症狀 |
1、感覺胸悶或腹部脹滿。 |
2、身體沉重、臉色蒼白。 |
3、形體肥胖、腹部肥滿鬆軟。 |
4、四肢浮腫。 |
5、上眼瞼眼泡浮腫。 |
6、口中常有黏膩感。 |
7、平時痰多,咽喉總感覺有痰堵住的感覺。 |
8、有舌苔厚膩的感覺。 |
9、小便顏色較淡,頻尿,但小便量不多。 |
10、大便稀不成形、軟或容易腹瀉。 |
11、白帶多而清晰。 |
*若妳出現以上症狀,代表可能有痰濕的問題,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斷治療!
少動飲食不節 加重體內濕氣累積
現代人有哪些生活習慣,會造成體內濕氣加重,讓水腫問題更嚴重?
陳盈光醫師說,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除此之外,一些會加重體內濕氣的食物,如:油膩、精細、辛辣、甜的食物(高糖、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也容易加重病情。
再來,現代人久臥少動,消耗熱量太少而致肥胖,愈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也就愈多。
除濕3原則 遠離"濕"的環境與飲食
如何去除體內濕氣呢?則要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第一,建議三餐定時,少食寒涼,可多吃四神湯等健脾益氣的食補中藥。」陳盈光指出,要改善體內濕氣問題,飲食清淡為原則,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可多食蔥、蒜、海藻、海帶、冬瓜、蘿蔔、金桔、芥末等食物。至於對濕氣敏感的人,應注意不要穿著潮濕不乾的衣服;避免睡在潮濕的地板上;也盡量不要長時間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中。
最後,平時應適度運動或多從事戶外活動,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除了能緩解壓力,也能活化氣血循環,增強水分代謝,加速濕氣排出體外。運動時,衣著則要注重透氣散濕。
益氣消脂茶 健脾消水腫 若體內濕氣重,如脾虛濕阻引起的肥胖,可從健脾益氣、利濕消脂著手,改善水腫狀況。 材料:黃耆20克、白朮10克、茯苓20克、紅棗3粒、生薑3片。 作法:藥材洗淨,放入1200cc開水大火煮開,小火煮約20分鐘,溫服。 作用:補氣健脾、利水消腫。 說明:黃耆益氣健脾;白朮、茯苓除濕健脾消水腫;紅棗健脾和中,生薑溫陽利水。 |
(本文轉載至 禪天下)
圖片提供/雅丰唯心中醫診所 圖片來自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