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櫻花與油菜花盛開的季節,許多人會利用週末登山健行、旅遊賞花。然而,對於患有周邊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長時間走路或站立容易導致下肢腫脹、疼痛。輔大醫院心臟內科陳俊彰醫師解釋,周邊血管疾病泛指心臟冠狀動脈與主動脈以外的血管發生阻塞或病變,可能發生於頸動脈、上肢動脈、腎動脈與下肢動脈等部位,其中以下肢動脈阻塞最為常見,嚴重時可能會引發缺血性壞死、截肢等併發症,且這類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也會提高。
周邊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吸菸者、三高患者、有家族病史者、長期缺乏運動者、慢性腎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統計罹患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有8成的機率可能發生中風、5至7成會有下肢血管阻塞,而發生腦中風的患者則有6至7成可能併發心肌梗塞,3至5成可能發生下肢血管疾病,顯示血管健康與整體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不容忽視!
血管作用、問題大不同!認識動脈與靜脈常見疾病
人體血管大致可分為動脈、微血管與靜脈,其中動脈負責將富含氧氣的血液輸送至全身,但隨著年齡增長、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容易受到動脈粥狀硬化影響,導致血管阻塞、血流不順,產生缺血與壞死。陳俊彰醫師比喻,如同自來水管供水中斷,導致缺水(缺血缺氧),常見的動脈周邊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粥狀硬化造成的動脈阻塞性疾病及血管壁組織病變形成的動脈瘤等。
靜脈則負責將血液送回心臟。由於靜脈壁較薄且缺乏彈性,當長期久站或久坐,缺乏小腿肌肉收縮幫助壓縮靜脈,使靜脈血回流心臟,加上地心引力的作用,這時血液容易淤積在下肢,引發水腫、靜脈曲張或栓塞,長久可能演變成慢性潰瘍、深部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如經濟艙症候群)等併發症。也因此小腿肌肉被稱為人體的「第二顆心臟」,若缺乏運動容易增加靜脈疾病風險。
最常見的周邊血管疾病之一:下肢動脈阻塞
▲下肢動脈阻塞治療方式
臨床上周邊血管疾病中以下肢動脈阻塞最為常見,主要原因為下肢動脈長度較長,須承受全身血液循環的壓力,當血管發生狹窄時,血流容易受阻。同時下肢距離心臟較遠,靜脈回心血液必須有更大的動力才能回流,增加了血管阻塞的風險。陳俊彰醫師以診間一名58歲男性患者為例,患有高血壓且長期有抽菸習慣,近期出現間歇性跛行,原先僅在行走數百公尺後會感覺不適,後來惡化到僅走短短 2-3分鐘就會感到疼痛無比,進一步檢查發現其左側淺股動脈阻塞,ABI(踝肱比)指數僅0.42,顯示血管嚴重狹窄導致血流受限。
▲輔大醫院心臟內科陳俊彰醫師
陳俊彰醫師分享,治療周邊血管疾病首要步驟須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包括戒菸、控制三高,以及採用地中海飲食,以橄欖油、堅果、蔬果、魚類為主,減少紅肉與精緻糖分攝取,同時增加有氧運動促進血液循環。當血管狹窄較為嚴重時,可採取導管介入治療,例如血管氣球擴張術、塗藥氣球、支架置放、斑塊旋磨或震波治療。若血管嚴重阻塞,無法以導管介入治療改善時,則可能需進行繞道手術,甚至在組織壞死嚴重時不得不截肢,以防感染與敗血症。
預防勝於治療 醫師教你如何檢測血管健康!
陳俊彰醫師呼籲,預防周邊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是調整生活習慣與定期健檢,若能及早發現,即可早期治療,降低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建議可透過以下檢查方式來評估血管健康狀況:
n ABI踝肱比指數:透過測量上臂與腳踝的血壓比值評估血管阻塞程度。ABI指數在0.9-1.2間為正常,低於0.9表示血管已有狹窄情形,0.7以下屬於中度狹窄,0.4以下為嚴重狹窄。
n 心電圖:檢測是否有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不整,以評估整體心血管健康狀況。
n 血液檢查:檢測血糖、血脂、膽固醇等指標,因三高問題是影響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
n 靜脈血栓檢測:針對長期久坐、久站或有深部靜脈栓塞風險的族群,進行血管超音波檢查,以預防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
n 頸動脈超音波:檢測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沉積或狹窄,以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若想正確了解更多周邊血管疾病相關資訊,可參考由星醫美學集團創立的【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此平台擁有許多醫師專家進駐,希望能讓民眾在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可快速找到專業的「第二意見」,並了解正確資訊與建議。平台擁有四大特點:1.專家線上諮詢:由台灣衛福部認證的百大醫師進駐,提供20分鐘線上視訊諮詢與完整專業的健康服務、2.精選文章:提供健康、細胞治療相關內容、3.萬人好評:擁有最真實的用戶反饋及評論分享、4.媒體報導:為民眾把關最新且正確的報導!
▲【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擁有多位台灣衛福部認證的百大醫師進駐
*【超預防醫學 • 細胞治療暨台灣百大認證名醫線上諮詢平台】係依據衛生福利部發布之特管辦法及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之內容進行資訊揭露,平台內容僅供用戶對於細胞治療的正確認識與健康參考,並非提供醫療門診。
資料來源:星醫美學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