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北市一名陳同學,大二開始不分日夜,常會聽見有人在耳邊跟他說話的聲音,導致他長期睡不好,幾乎天天失眠,白天也無法正常學習。後來經由家屬陪同下就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起初先以口服藥物治療,但因不堪藥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藥。
直至畢業後兩、三年,病情一直無法獲得穩定的控制,症狀嚴重時還會一直用尖銳利器戳自己,嚇壞朋友及家屬。轉介到振興醫院精神科時,劉亞平主任建議先住院觀察,並且改以注射長效針劑治療,病情明顯穩定控制,症狀逐漸緩解,其後也能順利重回職場,恢復正常生活。
台灣精神醫療的嚴峻問題 未正確治療恐加重病情
劉亞平主任表示,精神分裂症已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目前全球終身盛行率大約1%,台灣則是遠低於此數字,所以應該有許多病患尚未被診斷出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國人對於精神疾患過度汙名化、貼標籤,導致還有更多潛在的患者未能就醫診治。根據國內健保署統計,106年健保10大最花錢疾病,思覺失調症首度進榜,已成為國內精神醫療資源挹注的最大宗。
劉主任補充說明思覺失調症,「思」是思考,代表思路出問題,出現妄想及思考障礙;「覺」是感覺,代表知覺系統、感覺系統的異常,出現幻覺,所以顧名思義「思」與「覺」的異常即是此疾病的兩大病癥。患者呈現的症狀大致上可分為正性、負性以及認知等三大類,分別反映了對於現實認知扭曲以及思考紊亂;對生活失去興趣和感受快樂的能力、精神萎靡;以及缺乏執行能力、無法集中精神等多面向失衡。
服藥順從性不佳 新「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可改善
而病名中「失調」兩字代表它有恢復的可能性,尤其越早介入治療,越能遏止神經失衡的病程。藥物治療方面有分口服藥物及注射針劑,原有的第二代針劑治療,雖然可在短期療程內有效舒緩症狀,但患者易出現體重增加,以及泌乳激素升高,導致出現月經異常、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使得患者服藥順從性不佳,常會造成再次發病或住院,使大腦功能每況愈下。
所幸目前藥物提供治療新選擇,「抗思覺失調長效針劑」除了改善上述提及的症狀外,對於負性症狀及認知亦有改善,同時因藥物在血中的濃度較口服藥物更為穩定,有助於錐體外徑症候群等副作用的控制。此類針劑藥物是將既有口服藥的成份製成水性懸浮液,施打於深層肌肉,會在組織液中緩緩釋放,讓藥物於血中維持一個月的濃度,且每月僅需注射一次,大幅提升藥效穩定性及患者用藥便利性。
「針」服思覺失調症 每月一針助去標籤化
劉主任最後補充,思覺失調症患者需要長期且規律服藥,部分患者擔心服用口服藥物治療隱密性不足,目前思覺失調長效針劑不僅可維持療效,還能降低密集回診取藥的不便,同時因為針劑僅需要每月注射一次,也提升患者的用藥隱密性,自然地降低了標籤化效應,在與患者討論溝通時,也多了新的治療選擇!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