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讓人心醉的壁花男孩

【Kent】讓人心醉的壁花男孩

在這篇電影筆記的一開頭,我想先感謝 Stephen Chbosky ,感謝他在1999年時寫下這動人的故事,當然更加感謝他願意在時隔多年後又重拾導演筒,親自擔任本片的編劇兼導演,把那段屬於慘綠年少們的孤獨與友誼拍成如此美麗的電影。當然,也因為他親自參與編導工作,也讓本片的劇本與整體呈現看起來更顯完整。

其實我今年下半年看電影的運氣不算太好,簡單說就是沒有驚喜,然後期望過高的電影卻又讓我失望。所以在上半年看完《分居風暴》、《繼承人生》跟《大藝術家》這幾部片後,就鮮少有「意外發現至寶」之感;加上夏天又不小心漏掉了《大獨裁者落難記》瘋狂鉅作,後來就乾脆決定自暴自棄都不要追電影預告,看看這樣是不是比較能在大銀幕前找到驚喜。令人沮喪的是,這幾個月來,除了《逆光飛翔》這個大亮點外,還真沒有太多驚喜。

當然,在《壁花男孩(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出現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我很確定,《壁花男孩》絕對是這幾年來最美麗、最讓人心醉的美國青春校園片。更令人佩服的是,導演 Stephen Chbosky 只用了一個簡單的故事配上平鋪直敘的敘事時間軸,就在100分鐘裡完整地處理了多數青少年電影中所會遇到的問題。無論是青少年時代親情與家庭角色的調整、校園間的友情與霸凌問題、性別認同議題、自我身份認同問題,與那甫萌芽的感情煩惱。導演讓我們看見,即便是低成本小規模的青春校園電影,也不必然只能賣弄「熱血」做為電影的唯一賣點,也不必然只能在惡趣味與唱歌跳舞中打轉;青春不應被學校內的風雲人物獨佔,愛情也不僅在帥氣的校隊隊長與孤僻少女間萌芽,當然也不專屬於內向阿宅與美艷校花,即使是一群怪咖或是邊緣份子也有權體驗這樣的美好。不是每個少男少女的青春都如那些廉價的校園電影般單調,要碼就是不斷的惡搞,不然就是在無止盡的樂觀/痛苦迴圈中打轉。實際上,我們的青春歲月與我們人生其他階段的時光一樣,充滿著複雜與混亂,有喜有悲、有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困境與問題。有時候我們在世界的扶助下,渡過難關,找到自我,克服障礙;有的時候我們根本無能為力,只好轉過身去,奮力走出泥淖繼續前進。

【Kent】讓人心醉的壁花男孩

電影在迷人的搖滾樂聲中開展,以飽滿的青春氣息與傷感情懷作為基調,敘述著主人公 Charlie的16歲故事,那些你我在青春時期也同樣經歷過的歡笑、友情、愛情與憂傷的故事。還記得我們剛進到新環境的緊張情緒嗎?還記得我們剛認識新朋友的喜悅嗎?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到心目中女神的夢幻光暈嗎?還記得那些你與摯友間的秘密嗎?整部電影裡有著太多似曾相似而令人無法別過頭不看的畫面與情緒,無論是那些卡帶、那場衝突、那個禮物或是那段獨白。在電影甫結束四周燈光亮起的剎那,我真的覺得,或許是我過度地進行自我投射,或許是我太懷念那份屬於青春時期的愁滋味,但,《壁花男孩》才是我的《那些年》,才是我的青春。

劇終前,主角 Charlie的最後呢喃彷彿是我們向憂傷青春告別的最後詩歌,宣告那道青春煙花直沖天際,再也回不來了。

「有些人步入17歲時會忘了16歲時的自己,我知道這所有的一切終將變成一則故事,我們的照片會發黃變舊,我們或許會成為誰的父親或母親;但此刻,它不只是個故事,它正在發生,而我在這裡,我正看著她,她是如此的美麗, 我知道這一刻,你會清楚明白自己不是活在一個悲傷的故事裡,你還活著,探身觀看高樓的閃爍燈火和所有讓你感到好奇的事物,而你跟這世界上你最愛的人一起開著車、聽著那首歌,在這個當下,我發誓,這一刻即是永恆。」

如果你搭著David Bowie 的 Heroes一起服用,效果應該會更加顯著。



最後,我認為我們應該大力稱讚本片三位主角的演出,如果缺少了他們如此精湛的表演,《壁花男孩》一片必定是有所缺憾的。飾演主人公 Charlie的羅根勒曼(Logan Lerman)在片中將內向壓抑但又渴望被看見的情緒與性格詮釋地極為出色;艾瑪華森(Emma Watson)則終於成功告別了《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妙麗葛蘭傑,成功撐起「聚集眾人目光但卻又缺乏自信」的女神角色;不過最令人驚艷的演出還是屬於伊薩米勒(Ezra Miller),尤其如果你是看過《凱文怎麼了》的觀眾,你一定會發自內心的讚嘆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孩子,怎麼能夠就這麼輕易搶走所有人的風采。

你還記得你青春的模樣嗎?願你和我一樣能在這部電影裡重溫那屬於青春歲月的美好生命果實。


【認識更多喜歡#電影 #音樂的好朋友】

【Kent】讓人心醉的壁花男孩

上一則:【葉揚】除了她自己,沒人知道他們同居 下一則:【大魔王】女孩子氣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