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編輯部
隨著全球高齡化,失智症人口也跟著快速增加,人類一直對它束手無策,許多人都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患者。近年有團隊在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新藥開發上又有突破,為失智症患者開啟了新契機!
根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資料,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一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8年全球失智症人口推估有5千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5200萬人;著眼台灣,2018年12月底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269,725人,加上估算30~64歲的失智症人口有12,638人,兩者合計,推估民國107年12月底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1.20%(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換言之,在台灣每84人中就有一人是失智者,這不僅顯示台灣已然邁入高齡化社會,而這些失智患者也將增加家庭與社會的長照負擔,因此積極地預防、治療失智症,已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失智≠老化 嚴重者足以影響人際關係、工作能力
什麼是失智症(Dementia)?它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生部位往往影響到腦部控制思考、記憶及語言區域的神經元,並產生持續退化和受損。失智症並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不僅止於記憶力的減退,也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者甚至足以影響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相較於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還能想起來,或是做記憶測試時,可能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這類情況通常只會歸類為「老化」;但完全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或是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徹底忘記自己做過測試,就有可能是「失智」的症狀。這是因為失智症患者腦部出現腦斑及神經纖維糾結,干擾了腦細胞間的溝通,導致腦細胞死亡,使得記憶力及理解力喪失,因此對於自己剛做過的事完全沒有記憶,容易一再重複問相同的問題,或是明明剛吃過水果,卻又要求家人再切蘋果,這些都屬於腦部病變的初期徵兆。
失智症僅可用藥物緩解 幹細胞療法將提供新選擇
失智症該如何治療?其實,原本失智症僅可用藥物緩解症狀,但無法有效阻止、或恢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神經細胞,但可喜的是,幹細胞可望在治療失智症上注入一劑強心針。
目前,幹細胞在醫學上最主要的應用方式有兩大方向,第一是再生醫學,第二則是癌症醫學。台灣早已有許多醫師長年進行臨床試驗,在細胞療法領域累積了豐富的知識,包含末期癌症、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腦中風、顱腦損傷、脊髓損傷、大面積皮膚創傷,以及惡性腫瘤經手術或放射治療、化療後的後遺症,均可採用幹細胞療法診治。2017年起,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運用多年的「內生性幹細胞療法(G-CSF)」,讓骨髓幹細胞增生十倍,吸磁效應可吸引幹細胞到腦部修補受傷處,促使自行分化成腦神經、血管等細胞,因此有助腦傷患者迅速恢復,更可保護神經,使腦神經不致因中風缺血而壞死,同時具備抗發炎作用,抑制中風處的發炎組織及細胞。
2017年,國內也有幹細胞公司在新藥研發上有所突破,在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新藥開發有了進展,其團隊研發出「治療腦神經萎縮相關疾病的醫藥組合物」,已經獲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發明專利。經動物實驗證實,這項醫藥組合物能有效提升腦內神經元突觸的訊號接收,不僅可改善失智症的記憶衰退,也能夠修復受損神經元連結,證實有效增進受損區域神經的再生。
預防失智症 謹記「趨吉」與「避凶」
對於失智症,預防更勝於治療。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想要預防失智症,應謹記「趨吉」和「避凶」兩大原則,前者指在生活中增加保護因子,後者則是減少危險因子,均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在飲食方面,建議採行「地中海飲食法」,多攝取魚類、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並以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好油烹調食物,同時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態(18.5≦BMI<24),平時也要多動腦、持續接觸新事物,並保持社會參與、與人群接觸,都可增加保護因子;此外,避免頭部外傷、吸菸、憂鬱,若有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更要積極接受治療。如此「趨吉」加上「避凶」雙管齊下,就是延緩、避免失智症找上門的好方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