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日前於馬偕醫院舉辦2024 IBD 病友會活動《IBD「炎」究所》,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活動,邀請病友及家屬們一起瞭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建議。
▲台灣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在病友會中感謝病友及醫師的參與,「醫師對病人用心、病人也要感謝自己、把自己照顧好,才能造福家庭和社會。」她也十分感謝輝瑞大藥廠的支持,才能促成IBD的講座。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近幾年IBD的藥物發展快速,有靜脈、皮下注射、口服等藥品,學會透過病友及醫師的教育訓練可以促進更好的醫藥決策關係,在適合的給付條件及門檻下,也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方式。
台灣首次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的臺大醫院胃腸肝膽科榮譽教授王正一,也響應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過去認為很多健康問題都是「吃」出來的,今年國際對IBD的期許,是希望達到全面治癒的目標。
IBD 治療目標是黏膜癒合
林口長庚醫院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李柏賢指出,IBD可以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主因免疫系統自我攻擊造成發炎反應,除飲食控制,也常用手術、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或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等治療。
而IBD治療最終目標是希望達到內視鏡完全癒合、黏膜無發炎流血、臨床無症狀等,不只可降低併發症、住院率、腸癌風險,再度復發的比例也會大幅下降,可與醫師討論用藥調配、注意不同藥物的副作用和階段任務,再輔以糞便鈣衛蛋白追蹤等控制病情。
IBD外科手術的迷思破解
罹患潰瘍性結腸炎非要手術嗎?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許自齊指出,外科手術可以分為全結腸直腸切除術併迴腸造廔、次全結腸切除併迴腸直腸吻合術、回復性直腸切除術等三大類,對生活品質和併發癌症風險不同。
手術後仍有一定比例後遺症,例如腸阻塞、腸皮廔管等,不建議所有病人都適合手術,有時候長期使用藥物也同樣會有發炎跟感染問題。另外要注意,影響再復發的因子包含年輕的病人、有家族史等,同時也要注意營養不良的問題。
IBD病人生活飲食事項要留意
IBD病友的腸道黏膜發炎,常造成腹痛、腹瀉的狀況而影養攝取量,加上部分藥物的使用,也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因此,在飲食選擇上更要注意在不同急性期或緩解期階段的食物種類。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蔡一賢表示,無論是地中海飲食、素食、特定碳水化合物飲食、無麩質飲食、特定時段禁食等,未必對每個病友都適用。
IBD病友在不同疾病病程及相關治療下,應在專業有經驗的營養師經全面營養評估以客製化的營養治療並追蹤,例如在緩解期,應陸續引進增加不同的食物種類,以免造成蛋白質或微量營養素等的缺乏,但仍要避免加工食品或含糖飲料、酒精、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及含有乳化劑、卡拉膠和二氧化鈦等食品添加物的食品,另外不抽菸、適量運動、良好睡眠及壓力調適也是避免復發的重要生活型態。
台灣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在病友會中也感謝病友及醫師的參與,「醫師對病人用心、病人也要感謝自己、把自己照顧好,才能造福家庭和社會。」她也十分感謝輝瑞大藥廠的支持,才能促成本次IBD的講座。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