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動少吃多血糖飆升 控糖模範生竟酮酸中毒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疫情趨緩,糖友們該動起來了!82歲的李伯伯患有糖尿病,病情一直穩定控制,糖化血色素也都控制在7以下,沒想到有一天竟然因為糖尿病酮酸中毒送急診。家人說李伯伯都有定期施打胰島素,吃藥也很準時,不明白為什麼突然血糖飆高。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治元教授說明,李伯伯雖然積極配合治療,但唯一問題是防疫期間在家活動量減少,但吃東西的時間與量都增加,甚至還多吃了點心,因此血糖飆升導致糖尿病酮酸中毒,所幸經過緊急治療已恢復健康,腎功能沒有因此惡化。

疫情期間動少吃多血糖飆升 控糖模範生竟酮酸中毒

▲SMBG,也就是自我血糖監測(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的概念在疫情期間特別重要,王治元教授表示,若糖友無法看診詢問醫師,或遇到用藥、飲食等問題,都可以與自己的衛教師聯繫

防疫不出門血糖飆升 恐致急症、提升血管病變風險   疫情期間動少吃多血糖飆升 控糖模範生竟酮酸中毒

今年五月進入疫情三級警戒,許多糖友為了防疫不敢出門,對醫院更產生恐懼而延後回診、領藥,缺少定期抽血檢驗,影響血糖管控的穩定度,或是像李伯伯一樣,活動量減少但飲食量不減反增,導致血糖飆升、酮酸中毒、高血糖昏迷的病例發生。王治元教授指出,因應疫情雖有線上衛教門診、遠距視訊門診等資源可供使用,但對於自我監測能力較差,需要醫護面對面提醒與叮嚀的病患來說,血糖監控仍是有難度的,導致疫情期間出現急性症狀的機率提升,也大幅提高日後大、小血管病變的風險。

糖尿病威脅不因疫情消失 疫起治療不中斷、遠離併發症

在進入糖尿病的前期階段,也就是準糖尿病患,其實高血糖就已經開始影響心臟與腦血管病變,王治元教授提及,從糖尿病發生時就開始進入併發症追蹤的階段,在糖尿病被真正診斷前的三到五年,大型血管病變,包括心臟與腦血管病程已開始進展,小血管病變如視網膜、神經病變,反而是在糖尿病診斷之後才發生的。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就是妥善、穩定地控制血糖,有些人同時也有高血脂、高血壓的問題存在,但只要妥善管理血糖,定期追蹤回診,都是可以治療及管控的。

因疫情三級警戒期間並不長,王治元教授表示目前還看不出來疫情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影響,可能需要至少三到五年才能觀察出兩者間的關係,但急性的糖尿病併發症如同酮酸中毒,就可能是因為疫情期間缺少定期回診而發生。王治元教授也分享疫情期間病患對於血糖的自我管控呈兩極化,有半數人因居家生活而作息規律、穩定用藥;而也有半數人,大多是老年人,因回診頻率降低,居家沒有監測血糖的習慣,或是家人照護也不夠精確,則有病情加劇的趨勢,王治元教授提醒不要因為擔憂染疫而破壞原本規律的治療,糖尿病的威脅還是一直存在。如果剛好心、腎功能介於臨界點的族群,很可能會因此快速進展,造成心腎功能惡化,甚至進展到心臟衰竭、洗腎。

糖友有問題? 請找「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

SMBG,也就是自我血糖監測(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的概念在疫情期間特別重要,王治元教授表示,若糖友無法看診詢問醫師,或遇到用藥、飲食等問題,都可以與自己的衛教師聯繫,全台283個醫學中心跟診所都有衛教師可以諮詢,若不知道從何處尋找衛教師,也可以利用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隨時取得正確疾病資訊。不用另外下載APP,「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集結醫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等專業照護團隊,彙整糖尿病患常見的各種迷思及問題,提供即時回覆。 

另外還有簡單易懂的衛教影片,「呵護您的糖心蛋」就是提醒糖尿病患需要時常控管自己的血糖,注重心血管等共病問題,並注意飲食習慣及體型,不要成為蛋形身材。

規律用藥不中斷 控糖、保護心腎功能一起來

恆定作息、自我管控、規律用藥是糖尿病患的基本功,盡量不要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中斷或忘記,現在治療糖尿病的新藥非常多元,除了單純控制血糖之外,有些藥物還有保護器官的功能,可以預防心腎功能衰竭等。有些糖尿病患會有逃避心態,以為不面對可以避免一點煩惱。王治元教授強調「這在慢性病的世界中不適合逃避,糖尿病不處理它依然存在,建議勇敢面對,才能與糖尿病穩定共處。」

現在已進入後疫情期間,王治元教授提醒糖友記得四字口訣「長保平安」:「長」期穩定追蹤,規律用藥;「保」持運動,維持穩定的胰島素敏感度;保持「平」靜心情,焦慮容易提升進食慾望或忘記打針吃藥;「安」心睡眠,只要睡得好,精神穩定身體就穩定,只要做到這四件事,糖尿病患便能長保平安,遠離併發症的威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https://www.tade.org.tw/

資料來源:疫情期間動少吃多血糖飆升 控糖模範生竟酮酸中毒 healthnews.com.tw

上一則:7歲兒罹患妥瑞氏症遭歧視 「頭皮針」治療獲重生 下一則:骨質疏鬆症要血液檢測? 除了骨密度,這些數值也很重要!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