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受過傷的人, 或許, 就可以明白 : 原來疤痕, 也有生命~
那些反覆折磨, 挫折妳的心智, 或許有一天會淡去, 或許, 不會.
有時侯, 妳可以忘記, 像不曾發生過的, 過著正常的生活著,
有時侯, 那些過去, 會突然浮上心頭, 歷歷在目的讓妳觸目驚心......
二次大戰期間, 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同時, 也在進行一種種族純化政策,
為了培養出純種雅利安人的血統, 高官們便將有雅利安特徵的女人抓來,
強迫她們與高官們孕育出純種的雅利安後代,
據統計, 當時這樣條件下孕育出的孩子達6000人之多,
具有匈牙利與德國血統的瑪拉, 就活在被迫孕育純種雅利安人的恐懼之中,
瑪拉歷經被強暴, 生子, 殺子, 為了存活下來, 她甚至默默祈禱家人不要被找到,
被關在房間裡, 只為了等侯一次又一次的受孕,
瑪拉第一個生下的孩子, 克勞斯, 瑪拉用滿滿的愛去感受克勞斯,
但餵完了奶水, 懷胎十月生下的克勞斯, 就被帶離自己的身邊,
永遠, 永遠, 永遠的, 離開瑪拉,
然後, 又是下一次的等侯被受孕,
瑪拉當時活著的價值, 只是為了貢獻她的身體, 繁殖純種的雅利安人..........
瑪拉並沒有永遠的被困在無止盡的受孕裡,
她離開了那個影響她一生的地方,
遇到一個永遠都愛她, 不計較她過去的男人, 歐麥立.
他們不但結了婚, 還生下了兩個女兒 : 萊絲莉與梅根,
擁有瑪拉這樣的母親, 最幸福的是, 瑪拉是一個像朋友一樣的母親,
她會告訴妳如何去參加畢業舞會, 如何交第一個男朋友,
瑪拉也是最有創造力的母親, 即使她不能讓妳在家中辦party,
但她會在女兒窗枱下的花圃裡, 用花排列, 種出妳名字圖案.
告訴妳她有多愛妳~
但這些幸福的片段, 僅僅是萊絲莉與梅根生活中部份甜美的片段,
瑪拉會在那些過去創傷的疤痕莫名復活時發作,
瑪拉會默默的崩潰, 或口不擇言的崩潰, 甚至無法固定在一個地方生活,
一家人為了給瑪拉可以生活的環境, 不停的搬家,
萊絲莉與梅根不停的適應新的學校, 新的朋友, 甚至是交不到朋友,
歐麥立不斷的換工作, 不斷的安撫瑪拉, 不斷的做女兒與母親間難為的橋樑,
直到瑪拉遇到了小男孩托比, 在瑪拉的心裡, 托比就是克勞斯,
只是, 托比是個孩子, 但瑪拉的克勞斯, 早已經是個成年人了,
但在瑪拉創痛的心裡, 托比就是克勞斯, 如假包換的克勞斯.
僅管家人怎麼努力的要將瑪拉拉回現實裡,
愈是用力想將瑪拉的心拉扯回來, 瑪拉就離家人愈遠,
直到瑪拉, 永遠的離開了世界,
而懂事的萊絲莉, 早熟的肩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之後,
依然, 必須面對喪母之痛的折磨, 面對生活的無力感,
她決定到母親曾經生活過的美麗地方, 萊絲莉想親眼看看向日葵森林,
看到母親口中說的花之林......
經過長長的旅程之後, 萊絲莉如願的來到母親口裡那個美麗的地方,
只是, 萊絲莉後來發現, 那個地方, 仍然, 有一個關於母親心碎的故事~
有些傷痛, 在時間的緩慢催化下, 終有一天, 會得到平撫,
有些傷痛, 或許太過於巨大, 或許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自責與內疚,
那些留下的傷疤, 終其一生的都將左右著他們的人生,
終其一生的不能自拔~
作者 : 桃莉. 海頓
書評們 :
•桃莉.海頓是個罕有的奇才,她筆下的愛與恨有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感動了無數讀者。《向日葵森林》使我的身心靈,深深為之悸動不已。 ──《當好人遇上壞事》作者哈洛德.庫希納 誠摯推薦
•一頁頁後,再次證明了愛的力量和韌性的生命──《洛杉磯時報》
•《她只是個孩子》可能讓您氣憤填膺,讓您感動垂淚,讓您喜悅歡呼。不論您的反應為何我們都認為您很久很久沒讀過這麼憾動人心的一本書了──《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
•桃莉•海頓 贏得我們最高的尊敬。她可貴,不可思議。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桃莉•海頓這樣的人
──《波士頓地球報 The Boston Globe》
•看了《她只是個孩子》後,感動有如海浪,震憾我的心靈,我想這世界上有許多像席拉一樣需要關心的孩子,希望我能成為第二個桃莉。──《自由時報》
•特教問題不只是老師有愛心即可解決,需要父母、學校、教育當局密切的配合,我們的確需要更多像桃莉那樣的老師,以愛使原本被放棄的小孩得以重生。《她只是個孩子》引領讀者深入畸零人的心靈,讓我們深刻思考人與社會的問題。
──《國語日報》
•在台灣同樣有孩童情緒失調的問題。端看社會上已然出現的那些情緒失調的大人便可知。卻不知道有沒有像桃莉那樣的老師,或教育機構。對於這樣的孩子,徒有關愛而不懂方法,產生的效果有限。恐怕還是需要培養專門人才。──《聯合報》
•她只是個孩子卻是勇敢的。這些社會邊緣裡的小小心靈,看得令人心疼,而我們也才知道他們有多麼的勇敢。
──《自立早報》
•微光中的孩子「敘述一個令人動容的受害與復原過程,痛苦卻又鼓舞人心的真實故事……桃莉•海頓對人類的未來賦予了一種……希望。──《Rabbi Harold Kushner》
•桃莉•海頓 贏得我們最高的尊敬。她可貴,不可思議。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桃莉•海頓這樣的人。──《波士頓地球報》
作者:桃莉.海頓
編╱譯者:繆靜玫
出版社:新苗文化
出版日:2010/01/09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真人實事,
撼動人們對信仰、愛情、謊言與人性的看法,
桃莉.海頓筆下最動人,最催人淚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