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七仙女?-七夕傳說雜談

 (去年寫好的文章 但是七夕就頂上來吧! 這是很應景的文)
標題一下,必定有很多人腦袋中渾沌一片。織女等於七仙女嗎?那為什麼牛郎又不是時時刻刻被稱董永?
中國最早提到牛郎織女的詩詞是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晥彼牽牛,不以福箱。」

這個時候的牛郎織女只是以名字作為象徵,還沒有任何情愛相關的書寫。在小雅大東裡面更是指織女、牽牛雖有其名,但並不真的織布、拉車。而是諷刺統治者雖在高位但不體恤人民。漢代的記載才對織女有人格化的敘述。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 史記正義:「織女,天女也,主果瓜絲帛珍寶」方才給了織女星一個仙子身分。

至於美麗的愛情傳說資料中始見於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東漢應劭所著「風俗通」(或風俗通義)中則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紀錄可能當時民間已有牛郎織女度銀河相會並有鵲橋的傳說。(但目前能找到的相關紀錄都是唐代歲華紀麗引風俗通)(註1)


曹植的九詠注「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紀錄下的牛郎織女則不只是感情關係已有夫妻名分。

 
但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發展的較晚,甚至一開始是沒有「七仙女」位排第七的序列。最早有關的記述是魏曹植樂府詩的靈芝篇:「董永遭家貧,父老無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裡面根本沒有提到七這個數字,此位天女也稱做神女。此外,曹植一人就做了九詠注跟靈芝篇,也可以當作牛郎織女跟董永七仙並不相同的舉證。


爾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卷一記述著(註2)董永賣身葬父後遇到一個婦人「願為子妻」而後更織縑百匹,十日而畢。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但是搜神記中的寫法也注重在一個孝行,跟愛情故事的關連性較低。


但搜神記中就讓此位天女自稱天之「織女」。或許可以看作是董永與牛郎故事混同的可能。


唐五代敦煌殘卷,裡頭有「董永變文」(註3)。變文內的重要變化是,仙女已經變成三個了(囧a長的還真快啊!)內容是董永的兒子董仲長到七歲,受人羞辱無母,欲尋母親,道士孫賓告之:「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旁。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縱見小兒郎。」


能織的仙女從一個變成三個,一方面是為了與牛女傳說劃清界線,另一方面也是以天上織女星本有三顆作為依據。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除不能把董永、牛郎兩個傳說徹底分開之外,還跑出了一個很麻煩的「天女脫衣入池」的傳說。(這種傳說正式的名稱是:『天鵝處女型故事』(Swan Maiden Tale ))


天上跑下來一個仙女在池邊(或者河邊)沐浴,跑出來一個人把衣服(羽衣、翅膀)拿走,所以仙女只好跟這人結婚…有沒有覺得這個傳說好像很熟悉啊?當然熟悉…因為這個傳說一堆國家都有


中國最早的似乎是干寶搜神記跟郭樸的玄中記(註4)日本則駿河國的三保松原〈現在的日本靜岡縣清水市的東方駿河灣突出的沙洲地〉的天女羽衣故事,還有一棵松樹相傳是天女掛羽衣的地方。北歐神話中則有Valkyrie(相信很多人知道這個女神是因為電玩的關係)可譯為好戰的處女或者選擇死者之人。傳說中Valkyrie的人數不定,但據傳說,Valkyries其中有三位,Olrun、Alvit、Svanhvit,曾被三兄弟留住做老婆。之後又再找到羽衣回天。


嘿嘿~不只這些國家喔~這種故事還出現於《百道梵書》、《六度集經》、《一千零一夜》…其實有很多學者對這種傳說做過研究。但是他們的書好像台灣都買不到囧…只有台北的圖書館好像還有幾本相關。


附帶一提的是在我搜索過程中沒有見到中文資料的泰國天鵝處女型傳說。或許因為泰國文化並非強勢文化,中泰轉譯資料目前也少的關係吧?泰國有隻人頭鳥尾的Ginnaree,做女子形象,跟泰國國徽上的那隻Garuda不同。


(想看圖的讀者建議使用GOOGLE的圖片搜尋Ginnaree,因為中文文字搜尋不到什麼東西。英文會跑出一堆不相干的。至於Garuda只要用文字搜尋泰國國徽,或者維基百科上的泰國相關條目即可)


Ginnaree的故事同樣是沐浴脫了翅膀,被一個王子抓住。直到有天必須宴請重要外賓的時候,Ginnaree說了她很會跳舞,請王子把翅膀給她,她可以跳舞給大家看,說如果王子不放心可以在她腳上綁上金線讓她不能飛走。但自己偷偷藏好一把刀子,趁自己在舞蹈中越飛越高的時候砍斷繩子飛走。這個故事跟日本三保羽衣最像的地方就在因跳舞而能飛回天上的橋段。


這個故事流傳廣泛到了神奇的程度。我想如果到了倪匡嘴裡就會變成:「看!這個故事流傳這麼廣!一定是因為有外星人!那件羽衣就是太空衣啊!」(如果真寫了…可以分我一點稿費嗎?)


扯遠了,回到牛郎織女與董永仙女之辨。
南朝梁殷芸的 《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 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機杼。天帝怒,責另歸東西,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已經為牛郎織女的故事定調。


中國自漢以來即有許許多多歌頌牛郎織女的文學作品,除前提過的古詩十九首、曹植、晉代、也可以找到南北朝的作品。【謝惠連(南北朝)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但現今所留存晉到唐的董永傳說幾乎空白。或許是因為傳說的根本太過類似,所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盛行,壓制了董永傳說的發展。


董永的故事除了敦煌殘卷中的董永變文之外,明代人所編的一部載錄宋元舊話本的小說集「清平山堂話本」(中國失傳,20世紀初由日本傳回)保存著一篇完整的話本小說「董永遇仙傳」。董永遇仙傳承前,將故事繼續做出發展。七仙女的名字首度出現。故事中董永的兒子董仲舒(不僅由三變七,名字也是會變長的)為了尋母經道士嚴君平指點:「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藥,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從此之後,董永所遇的仙女都叫七仙女。


目前大家印象中的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多半來自安慶黃梅戲「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天仙配從黃梅戲被改編為電影,1955年底,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當時在1958年底的統計,傳說觀影人次達一億四千多萬。


至於董永是否真有其人,歷史上查的到四個人名。中國大陸有董永村。當塗縣董山的董氏家族則說董永是他們的祖先。但是山東博興、孝感、丹陽(而且這個丹陽到底哪個是傳說中的丹陽還有爭議;江蘇跟安徽還在爭)、東台、通州、蒲州、河間、江蘇金壇等地都稱有董永遺跡


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在武梁祠石室后壁第二層右起第三個畫面就刻有董永盡孝的故事。乃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西元147年)修建。是目前能找到與董永相關最早的例證。


至於天上星宿的相對應,最早並沒有給七仙女的相關故事一個對應的星宿。直到唐宋時期,才給了天上扶筐七星明確的功能說為「人間桑蠶、紡織」的主星神。因七星圍合形狀猶如采桑提筐,所以名為「扶筐」,意即「盛桑之器」。


做一個簡單的比較:【不同處】
牛郎織女(牽牛織女皆有其星)
董永七仙女(只仙女有扶筐七星)

牛郎織女(鵲橋傳說)
董永七仙女(賣身葬父、織錦還債)


類似處
1.女仙子、男凡人。
2.最後皆不得長相見。
3.七仙女的排序跟稱號晚期方才出現,最早稱神女、天之織女。與早期出現的織女之名類似造成混淆。
 
 
4.故事皆遭天鵝處女型故事入侵混同。
除上述董永故事中,唐五代敦煌殘卷內董仲長到七歲,尋母時,母親乃天仙入凡而浴的其中之一。


民間傳說,兒童繪本內能找到的牛郎織女故事有為: 
(牛郎父母早亡,與兄嫂一起生活。分家後他只得到一頭牛,有天這頭牛告訴牛郎,織女和仙女們在河邊洗澡,只要拿到織女的衣服就可以娶為妻子。果真如願,婚後,生活幸福,還育有一兒一女,而牛太老了,在垂死之前,囑咐牛郎說:「我死後要把皮留下來,日後遭遇急難,披上牛皮會對你有幫助。」


牛郎織女的婚姻被玉皇大帝得知,非常生氣,命令天神把織女押回天庭,牛郎回來後發現織女不見。焦急中想到牛所說的話,於是披上牛皮,帶著兩個孩子,就騰空而起,飛往天上。本能一家相聚;不料,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向天上一劃,就成了分隔兩人的銀河。從此以後他們只能遙遙相望,幻化成牽牛和織女星,小孩就變成了牽牛星旁的小星星。之後,玉皇大帝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其中一段又有了天鵝處女的故事型


不論牛郎織女、董永七仙女。都是自古流傳,隨時間流轉而內容更加完整豐沛的愛情故事。雖結局並不完滿美好,但宋代秦觀的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應替天下有情人的做了最美的註解。

 
盈盈一水,是天界銀河。
闊勝人間滄海,尚不遠,鵲橋能渡。


脈脈不語,卻是千言萬語,早化靈犀。


望天下有情人,仰望天星,暗自祝祈。
願如牛郎織女般永世相戀,卻是除去離腸恨淚,邈遙佳期。永能偎身相依,兩心同一。

=============
這是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才整理妥當(都是古籍 只是整理不敢稱寫)的七夕應景文章.請勿任意轉載.


欲轉載請附上作者名稱"栗鼠小逸"並在文章開頭附上本部落格網址


我非本科系.若有文句錯誤脫漏.考證釋義,撰寫失當之處
還望指教與見諒
=============

註1
唐代韓鄂"歲華記麗 七夕":「鵲橋已成,織女將渡」,文中引"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註2
干寶搜神記 董永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縑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註3
敦煌殘卷 董永變文
董永變文(只節錄與主文相關者)
  
  董仲長年到七歲,街頭由喜(遊戲)道邊旁,
  小兒行留被毀罵,盡道董仲沒阿娘。
  遂走家中報慈父,“汝等因何沒阿娘?”
  當時賣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共田常;
  如今便即思憶母,眼中流淚數千行。
  董永放兒覓父(母)去,往行直至孫賓(臏)傍:
  “夫子將身來誓掛(筮卦),此人多應覓阿娘。”
  “阿耨池邊澡浴來,先於樹下隱潛藏。
  三個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邊傍。
  脫卻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
  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時修(羞)見小兒郎。”
  “我兒幽(幼)小爭知處,孫賓(臏)必有好陰陽。
  阿娘擬收孩兒養,我兒不儀(宜)住此方,
  將取金瓶歸下界,撚取金瓶孫賓(臏)傍。”
  天火忽然前頭現,先生失卻走忙忙,
  將為當時總燒卻,檢尋卻得六十張。
  因此不知天上事,總為董仲覓阿娘。
 
註4
玄中記 羽衣入浴相關(本篇跟姑獲鳥的故事相重疊 就比較不浪漫)
昔豫章男子, 見田中有六七女人, 不知是鳥, 匍匐往, 先得其毛衣, 取藏之, 卽往就諸鳥. 諸鳥各去就毛衣, 衣之飛去. 一鳥獨不得去, 男子取以爲婦. 生三女. 其母後使女問父, 知衣在積稻下, 得之, 衣而飛去. 後以衣迎三女, 三女兒得衣亦飛去. 今謂之鬼車
 
上一則:情侶間正確的吵架模式 下一則:藍眼觀注入圍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