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拿大的妹妹有一天打電話給我說,等艋舺出DVD的時候給她寄一片去,因為她一定要收藏這部很代表台灣文化的黑社會電影,過一下又打電話來說我的洋人妹婿在問說“艋舺”是在萬華區嗎?是啥意思之類的!真不知道在加拿大是怎樣介紹這部電影的?
我如果會想看,絕對是因為內容是在講艋舺的黑社會,並不會因為是阮經天或趙又廷,或者鳳小岳,但每天看新聞都在播一些年輕人衝著他們去看這電影,想說─如果今天的行銷對象正是年輕人們,你就勢必得要這些偶像。
當初覺得票房會大瘋狂還不都是因為這些偶像,但看過後就會發現這些偶像是視覺上的“紅利”,因為這麼棒的黑社會電影劇本,就算沒偶像我都會一看再看,而且幾年內應該不會再有,更有“無間道整個弱掉了”的感覺,雖然豆導本來就是我的大偶像,但這部片的處理方法絕對有大賣的資格,當我看完“海角七號”還有好多“好看嗎?”的疑問,但艋舺真正是極品。
怎麼說呢?我很喜歡一部電影─『少年耶,安啦!』,看過好幾遍後的心情都是一樣悵然,尤其混黑社會的下場、就是掛在路邊般的悽慘,但它將台灣黑社會與小混混的人生用很“不加修飾”的方法拍出來,裡面的演員甚至都還真的去混了黑社會般的真實。如果要比起來的話,艋舺就像“少年耶,安啦!”的進化華麗版。
這部戲其實結合了好多東西,就像是影片運用了“埢川實花”那樣的鮮艷色澤,很像我們以前用正片去沖成負片般的攝影效果,連血液都紅到刺眼,偶爾還有一點點、只有一點點周星馳的某種東西在裡面,例如回想太子幫每一個人的小時候,就有星爺的一點點“東西”在,然後是張艾嘉導演的“心動”中那種純愛,雖然地點是在妓女戶的小房間中,卻能讓你感到“純”愛,再來就是正統黑社會電影的倫理道得與集體打殺。
說到演員的話,只能說豆導雖挑了偶像挑大樑,但卻也挑對了很棒的演員,用沒有黑社會電影“影子”的人演黑社會電影,卻演得相當好,這好像不容易發生,只能說原本只是衝著阮經天或趙又廷的人賺到了。利用這技巧雖然可能要花很多銀兩,但也因此成功的做到了好的行銷。
而且那個很像康康的那位,跟在康熙來了裡面的那位(我怎樣都想不起他們的名子),包括演白猴的那位,全都是練家子,尤其是在康熙來了裡面的那位,讓我覺得他唸書時應該就是這死樣子吧!還有台詞不多的席曼寧(太子的媽媽)也超棒的。而且劇中人物的角色分明,每一個都是毫不搶戲的各演各的角色,人格特質也完全不一樣,這一點的設定也相當清楚。
說到音樂,我只能說來去買電影原聲帶吧!就像我剛剛說的,因為這部電影中結合了好多不同技巧中的“最棒”部分,所以連配樂都好像不應該出現在這樣的電影中、但卻相當搭,包括蚊子跟小凝用隨身聽一起聽的那首英文,會將你暫時抽離“黑社會”幾秒。
其實說真的,新聞炒作了這部電影好久,連最近發生的社會案件,就算差了十萬八千里,記者還是會說“這宛如艋舺電影的翻版”,我還想說是哪一段的翻版了?!說真的,黑社會電影並不差這一部,孩子要學會也不會只因為看了這一部,它有必要交待出早期黑社會的文化及相關的“下場”,如果選擇了這樣的人生的人,也不一定是因為覺得這樣很帥,應該是說,真的想過黑社會的生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真正踏入這圈子的人更不可能只是因為一部電影的蘊釀,所以有關單位不用太多慮,有的孩子可能看了因此想當一輩子好人呢。
因為奧大在天上的老爸,人際關係有點“廣”,所以從小會來家中做客的叔伯有好多種人,例如有很靦腆又客氣的黑社會叔叔,也有穿著西裝但其實是大壞蛋的阿ㄅㄟ,所以我對黑社會的定意只有─它是一種黑的社會,但並不是黑社會就是壞人,只是現在的黑社會跟以前的真的差很多就是了。
以前的黑社會講的義氣,就像有些人會說“二十四孝那些人也太誇張,太呆了吧”的那種程度,有些文化及環境本來就會產生這樣的“團體”,但不管你是在哪一種“團體”,都要當個好人就對了。
最後∼請去看艋舺,因為就算經過幾年,應該都不會再有這麼棒的一部黑社會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