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關於治療心理疾病,現代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尋求心理諮商或是服用精神藥物來穩定情緒。然而,在東方醫學中,對於治療身心相關疾病,則可以從不同的學說進行調理。古人在生病時主要依賴中醫,那麼中醫在現代社會中又是如何處理身心疾病呢?
▲中醫師吳奕璇指出當肝木過於萎縮時,會出現情緒萎靡、精神不振的狀況,對應到人體中的脾土即代表容易出現腹瀉或消化不良等問題。
中醫師吳奕璇曾在個人頻道《-Ovi’s 中醫日常》上分享了從五行與五臟的理論出發,結合現代醫學的角度,探討如何治療身心疾病。他將中醫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說明。
五行理論中的情緒管理 從中醫解析臟腑與身心的微妙關係
首先,由中醫五臟和五行理論中相生相剋的原理,可知五臟六腑如何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中醫的五臟包括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此理論源自古人的觀察,他們發現自然界中的事物和人體之間有著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關係。相生的關係如同水生木、木生火,相互滋養;而相剋則如同火剋金、水剋火,中醫師吳奕璇也用寶可夢中的屬性克制關係來比擬這一現象。
在情緒方面,肝為調節氣血與情緒的樞紐。肝對應五行中的木,情緒抑鬱或焦慮時,肝木就會過旺。根據五行相剋理論,木剋土,而土對應的是脾胃系統,這解釋了為何情緒不好時,許多人會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出現消化問題。中醫師吳奕璇也用自然現象去解釋這種關係:如果一株植物過於旺盛,吸收了土壤中的所有養分,土壤就會變得很貧瘠,就如同「肝木剋脾土」的表現。反之,當肝木過於萎縮,比如情緒低落、精神不振時,就像山坡上的植被不足,沒有足夠的植生樹木阻擋大量夾帶水分傾落而下的礫石與泥沙,導致土石流的發生。對應到人體即代表我們的脾胃消化系統容易出現腹瀉或消化不良等問題。
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的結合 腸胃微生物影響情緒健康
其次,中醫師吳奕璇從中醫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的角度解釋了腸腦軸理論,表明腸胃道中的微生物菌群與我們的腦部情緒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腸胃的微生物態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表現,相對地腦部情緒的波動亦會影響腸胃功能。例如,情緒緊張時,容易出現腸躁症狀,而這也就是為什麼透過補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健康,進而緩解情緒問題。
中醫師解析十二經絡理論 揭示經絡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第三部分,中醫師吳奕璇引用古代中醫典籍中的相關描述和應用,解說人體中兩大經絡對於我們身心的影響。在「十二經絡理論」解釋道,我們的身體由十二經絡構成一個網絡,而胃經和腎經與情緒調節關係密切。他特別摘引一段古文:「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牅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此段描述胃經的疾病表現為對聲音敏感、神經緊繃,或是閉門不出的傾向,嚴重時甚至會想要「棄衣而走」,作出反常舉動或誇張言行,與現代的躁鬱症表現類似。
腎則不僅為代謝廢物、過濾水分的器官,還與我們的腦部情緒、意識思維有很大的關聯。中醫師吳奕璇根據此段描述:「肌不欲食,面如漆柴,目慌慌如無所見,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說明腎經疾病的表現為食欲不振、面色委靡,甚至心理狀態上容易疑神疑鬼,與被害妄想症相似。
中醫典籍中的身心調理方劑 辨證施治方為最佳療法
談及胃經與腎經生病時所造成的身心症狀,更為重要的是東方醫學中的治療處方。依據中醫經典典籍《金匱要略》中提到:「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至,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更年期女性因為荷爾蒙波動,情緒容易受到影響,比如感到低落、失眠、煩躁、易怒等,而甘麥大棗湯即為針對情緒困擾的治療方劑之一。再如《傷寒論》中的柴胡龍骨牡蠣湯,可以治療「胸滿煩驚、譫語」等症狀,具有鎮靜安神的效果。
中醫在治療身心疾病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理論基礎。透過結合五行理論和現代醫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中醫來改善身心健康。最後,中醫師吳奕璇也提醒大家,遇到相關疾病時,不一定只能服用這些方劑,還是需要根據病情對症下藥。經過辨證論治後,為患者開具適當的處方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