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瘦瘦筆風靡全球,但挨針實在讓人皮皮剉!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周莒光表示,肥胖類型可分為三大類,包括一般肥胖、情緒飢餓與心理疾病飢餓,對於想減重卻不敢打針的肥胖患者,可使用合併用藥策略。
▲由於肥胖情況多為生理混和心理因素,每位個案肥胖情況與治療方針不同,對於情緒飢餓/心理性進食,使用藥物治療會比較有效。
診間一位3旬女性上班族工作壓力大、難以克制食慾,體重重達80公斤,BMI值更逼近30!拼命瘦身仍不見起色,苦於體型而至醫院求診,起初使用血糖用藥控制體重,接著加入口服藥抑制食慾,搭配運動雙管齊下成功甩肉,未來更有望逐漸減少用藥劑量,邁向夢想中的芭比身材。
肥胖族群有這些 3種「情緒飢餓」警訊要注意
夏日來到減重門診的民眾,常見的有愛美瘦身需求者以及本身肥胖者,求診患者主要為一般肥胖,其次為情緒飢餓族群,其他還有社交型飢餓與心理疾病型飢餓。
1. 一般肥胖
肥胖如何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肥胖程度,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至24之間。
過重:24<=BMI<27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重度肥胖:BMI >= 35
2. 情緒飢餓(心理性/情緒性進食)
指的是因情緒導致的飢餓,無法抑制暴飲暴食的行為而形成的肥胖,因此想要減重,如何排解壓力與「抑制食慾」為此族群的功課。
周莒光醫師舉例,壓力性進食與情緒性進食的特徵是會為了減重而激烈或多日斷食,但當身體不適或感到壓力時又開始暴飲暴食。而且個案進行飲食紀錄時,常常傳達出挫折感與情緒低落的問題,若旁人能提供情感支持,加上藥物治療較有助於控制體重。他提醒民眾應注意下列警訊,及早尋求專業治療:
(1) 身形已肥胖,仍然忍不住想吃東西
(2) 大吃大喝後感到極度罪惡感
(3) 曾做出催吐的極端行為
3. 其他類型飢餓
例如社交型飢餓與心理疾病型飢餓,占比僅約1成。若因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暴食症導致的暴飲暴食,可轉介至身心科共同治療。
▲嘉義基督教醫院減重中心主任周莒光
肥胖代價越來越高 醫病溝通減重用藥策略
依據國健署公布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民國106-109年成人肥胖率已攀升至23.9%。1以行政院109年常住人口2,383.4萬人2來算,台灣約有569.6萬人肥胖,亦即每4個人裡面就有一位肥胖者。
周莒光表示,台灣十大死因有8項與肥胖相關,體重越高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就越高,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從減重手術到放置心血管支架、中風治療,代價也會越來越高。單單靠意志力很難減重,使用藥物協助減重會比較有成就感,建議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與運動,及早治療控制體重。
與肥胖相關的常見慢性病:
1. 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
2. 心血管疾病
3. 中風
4. 代謝症候群
5. 睡眠呼吸中止症
新型複方口服減重藥物 降低患者對甜食渴望
停滯期與復胖一直是減重者的困擾,周莒光提醒,減重若急於求成,無法從根本問題解決口腹之慾者,復胖危機將很快找上門。而過激飲食者,總熱量攝取過少易流失蛋白質與肌肉,體態也無法維持好的狀態,建議採用漸進式減重較為安全。
診間常見的復胖案例:
1. 達到體重下修目標後的疲乏鬆懈
2. 透過減重手術者,術後沒有改變飲食習慣而形成的復胖
該類型患者最明顯的特徵是無法戒除特定飲食習慣,例如愛好甜食、炸物、正餐過量米食、不餓也想吃宵夜等。其中不乏社交因素飲食,例如上班族經常面臨的老闆請吃下午茶、同事揪團外送飲料,不餓也想吃成為肥胖當代問題。
由於肥胖情況多為生理混和心理因素,每位個案肥胖情況與治療方針不同,對於情緒飢餓/心理性進食/壓力性進食,現有最新複方口服減重藥物,能同時減少飢餓感、降低食物渴望,有明顯特徵的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會比較有效。
此外,對於不敢打針的族群,也可調整減重策略。周莒光分享,診間約有1/3民眾使用口服藥物抑制食慾,醫師會評估個案體況調整口服劑量。不靠打針或催吐,也能以口服藥物搭配運動來控制體重,遠離慢性病危害。
Reference
1.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5562/File_18775.pdf
2.https://www.dgbas.gov.tw/News_Content.aspx?n=3602&s=27386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