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2020開始了一場出乎意料的疫情,還能有機會參加Ariel同學教會-台北復興堂 信義新會堂活動的青蛙生態課程,實在很幸福。

跟著老師一起去探訪台灣有趣的蛙類生態。在找尋青蛙的同時也能看見生命的循環與兩棲類他們有趣的行為和生命力。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Ben勇於嘗試新事物非常值得鼓勵~

美洲牛蛙成體特徵:體型:大型肥碩,♂11-18cm,♀12-19cm

頭部:頭寬遠大於頭長,吻端鈍圓,下唇白色。鼓膜大型明顯,顳褶明顯達肩部上方。

背部:綠色或褐綠色,有許多黑色斑點。

皮膚:粗糙,有一些小顆粒。

腹部:光滑乳白色,有灰色雲狀斑,喉部顏色較深。

前肢:指端細長,指間無蹼。

後肢:粗壯,趾端圓鈍,趾間蹼發達滿蹼。內蹠突小而不發達長圓形,無外蹠突。第五趾外側有一條明顯的皮褶。

第二性徵:雄蛙有單咽下鳴囊,第一指基部有深色膨大的婚墊。

相近種類比較:虎皮蛙背部有許多排列整齊的短棒狀膚褶。

分布:外來種,零散分布在全省郊區靜水池。

繁殖期:春天及夏天。

行為:牛蛙因叫聲如牛而得名,體型大而且具有強烈的領域性,常坐在池邊淺水區域或浮在水面鳴叫。牠們不是台灣的固有種,可能來自於養殖場逃逸或者放生。由於牛蛙的繁殖力強,成體和蝌蚪都會捕食其它他種類的青蛙,對本土蛙類族群的生存有很大的威脅,因此應該加強管理及移除。

卵:卵徑長約1.2-1.5mm,每次產卵6000-40000粒,成片漂浮在水面上。

蝌蚪:大型,全長可達15cm,背部及尾部有許多黑斑。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蛙類是體溫隨外界改變的外溫動物,除了肺以外,還倚賴潮濕的皮膚呼吸,因此主要分布於溫暖潮濕的地方。台灣有三十三種蛙類,從沿海平地到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蛙類的蹤跡,但以低海拔的淺山環境蛙種最多;尤其是北部的淺山地區,在野外四季都能遇見不同種類的蛙類。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舌頭是蛙類捕捉食物的利器。蛙類的舌根固著在口腔底部的前端,舌尖游離,平常收起來伸向後方。捕食時,舌尖迅速外翻,將小蟲、蚊子等食物黏回口腔,整個過程大約0.15秒,肉眼幾乎看不到。不過當食物比較大時,例如蚯蚓,牠們也會爬到食物面前以口就食,然後用手協助把蚯蚓塞進嘴裡,並去除沾在蚯蚓身上的泥巴。蛙類僅上頷有齒(蟾蜍、狹口蛙類上頷也無齒),但齒小而細密無咀嚼功能,只有防止食物脫落的作用。蛙類將食物吃進嘴巴之後,常常會再用力眨一下眼睛,幫助吞嚥食物。由於蛙類的眼球和口腔間沒有骨片相隔,當蛙類特有的一條眼肌收縮時,眼球會陷入口腔內,藉此把食物擠壓進咽喉。蛙類的口腔有黏液腺,但僅用來潤濕食物,不具有消化功能,主要的消化作用是在胃部進行。成體肉食性,腸道比較短;幼體蝌蚪素食性,腸道長而捲曲。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斯文豪氏赤蛙成體特徵:體型:大型修長平扁,♂約6-7cm,♀約8cm

頭部:頭長比頭寬略長,吻端尖圓。上唇白色,口角後有白色的頷腺。鼓膜黑色,顳褶不明顯。

背部:顏色變化頗大,有時是一致的綠色或褐色,有時是綠色雜夾一些褐色斑,或者褐色帶有綠色斑,幾乎每一隻都長得不一樣。

體側:淺褐色或淺綠色,散佈著許多黑斑。背側褶不明顯,由斷斷續續的顆粒相接而成。從吻端經眼鼻線到顳褶有一條黑色縱紋,有時黑色縱紋往後延伸直到背側褶末端。

皮膚:光滑,但有些疣粒及小顆粒,尤其後背部及體側的疣粒特別大而突出。

腹部:白色光滑。

四肢:細長,有深色橫紋。指(趾)端膨大成明顯的吸盤。後肢蹼發達,為全蹼。內蹠突卵圓形,外蹠突小或退化。

第二性徵:雄蛙比雌蛙小型,有一對咽側下外鳴囊;前肢粗壯,第一指內側有膨大的婚墊。

分布:廣泛棲息於全省二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附近。

繁殖期:除了冬天,整年都很活躍,但主要在秋天及春天產卵。

行為:終年住在溪澗,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偶而也會發出如同鳥叫般的「啾-」一聲,常讓賞鳥的人白忙一場;晚上則單獨出現在水邊草叢或石頭上。牠們的獨立性很高,常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牠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所以牠們雖然不是很常叫,但只要一隻領頭開始叫,其他雄蛙就會不甘示弱的一隻跟著一隻叫,合唱聽起來是此起彼落,頗具有聲勢。

卵:卵白色大型,卵徑可達0.3公分。一次產40-50顆,常常小堆小堆地產在淺水區域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

蝌蚪:黑褐色,口部腹側稍凹陷,可協助吸附在石頭上。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有些種類的眼瞼突出形成角狀,所以稱之為角蟾。

型態:體長7~14公分,體色呈綠色和黑色,吻端明顯,眼瞼上有明顯的突起角狀物,讓牠看起來像一片枯葉,是最好的偽裝。

習性:生活在熱帶森林底層,屬於坐等型的捕食者,以小型的蛙類與無脊椎動物為食。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覓食是蛙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許多構造都和覓食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偵測發現食物的感覺系統,和捕捉、處理消化食物的消化系統。感覺系統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器官。蛙類的眼睛位於頭頂兩側,大而外凸,視野範圍較為廣闊,身體背後的物體也看得到。蛙類的視網膜上,除了感覺顏色的錐狀細胞、感光的桿狀細胞外,還有蛙類特有的綠色桿狀細胞,加強感光的能力,因此,蛙類在黑夜中也能看得很清楚。但是蛙類看東西的方法和我們不一樣,僅看到物體的外形輪廓,看不到細節;對會動的東西比較敏感,忽略靜物。因此,蛙類的食物必須是活的、會動的、比牠嘴巴小的動物,例如螞蟻、蚊子、果蠅、小甲蟲、蚯蚓等。蛙類也吃魚苗,甚至吃體型比較小的青蛙。  

親子課程跟著青蛙小學堂一起接近大自然生態

蛙類白天半躲在樹洞、草叢、石縫或泥洞中休息,晚上才會就近到比較空曠的地點覓食。蛙類找尋食物方式有坐等型及主動出擊型兩種。蟾蜍是坐等型的代表,牠們常常會整晚守在同一個地點,耐心的等待食物自動送上門來。赤蛙科種類則會變換地點,主動的搜尋食物,屬於主動出擊型。
樹蛙、花色青蛙...實際名稱媽媽實在記不起來,才發現青瓦的種類也太太太多了,研究者們還真是厲害呢!

信義新會堂
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六段15巷16號B1

禮拜二 晚上 07:00   全教會禱告會

禮拜四 早上 09:30   香柏樹團契

禮拜六 下午 03:00   青年/青少年崇拜

禮拜天 早上 08:30   第一堂主日崇拜

禮拜天 早上 10:30   第二堂主日崇拜

禮拜六 下午 03:00   希望種子(兒童主日學)

禮拜天 早上 10:30   兒童主日學

上一則:《新北新店》碧潭每年必看水舞秀,交通/時間地點,碧潭吊橋新店捷運站旁國際級的水舞表演~ 下一則:松山區室內親子放風好地方,Stay樂待親子共融空間,美甲/美睫/兒童理髮/陪玩哥哥姊姊
我要留言: